一位知名的自媒体作者曾发过一篇文,具体是谁就不说了。全文的大体意思:先是指出经济发展的矛盾所在,指出几大不公平现象,然后提出要人人平等,要共同富裕,要让大多数人都能享受幸福生活,要解决“均富问题”,要“让后富与先富实现平均”。
全文立意很高,得到很多人的支持,近三万人评论,其中大部分都表态支持,近十万人点赞。然而,仔细一瞧,会发现整篇文章并没有什么标新立异之处,唯一得到众多读者认同的,大概就是“让后富与先富实现平均”,让大多数人享有高品质的生活,而且把这个难题丢给国家,似乎认为国家应该解决这些问题,大多数人只要等着国家把财富平均就好了。
整篇文章有点“均贫富”或者“均财富”的意味,只是没那么直白,毕竟不能跟国家的政策相违背。
不过,穷人想与富人均富,如果你是富人你会同意吗?
这篇文章获得如此高的支持率,倒是从侧面反映了另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想富裕,都想享受高品质的生活,但多数人想的都是不劳而获的富裕,或是走捷径、赚快钱的富裕。
资源分配不公也好,财富分配不均也好,阶层的分割造成不平等也好,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可能是表面的,不可能用“平均分配资源、平均分配财富”的方式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大同社会的构想,属于“空想社会主义”,比本人的许多“理想化”的提议还更不切实际。
因为同样的资源,在不同的人手里,创造的价值是不同的;同样的财富,在不同的人手里,未来会减少或者增加,也是不一样的。
社会总在不断进步。今天的农民工,哪怕只有4、5000的月薪,生活品质也比2、30年前好了几倍不止。许多普通工人、农民都开上了小车,住上了新房,孩子教育有保障,医疗条件——虽说由于区域原因还不够理想——也比之前好太多。
其实唯一的差别来自对比。
原本我们大多数人,有了一辆代步车,有自己的房子,有一份工作,有家庭,父母健康,有爱人,有孩子,丰衣足食也就心满意足了。可是,看到那些脑满肠肥、成天不务正业却又带着大金链子的粗脖大汉,那些年轻貌美、搔首弄姿几下就能开豪车、买奢侈品的美女,那些不用努力也无需上进就能过上令人艳羡的生活的X二代,再看看自己,这中间产生的落差才是大多数人想要不劳而获的富裕的根源。
于是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去面对这一他们也许并不会承认的想法,或当网红期待有朝一日咸鱼翻身,或沉迷虚幻小说不能自拔,或天天刷抖音自我YY一番,或者就是听什么成功学,或是投机取巧、铤而走险之类的,再或者,如那位自媒体作者所言,等待并希望着穷人与富人“均富”。总之,各种不算脚踏实地的方式占比不小。
幸好,大多数人还是能在认清现实后回到现实。想要不劳而获,与回到现实并不矛盾。现实中可能牢*几句,但终归要回到现实。
当然,如果真有机会与富人均富,绝大多数人还是不会拒绝的。
但这个机会在若干年内是没有可能实现的。
能实现的,是缩小穷人与富人之间的财富差距。
然而,要缩小财富差距,一定是靠自己的劳动所得,而不是等着富人来救济,或是等着国家来平均。
人人平等、共同富裕,这是个大方向。对个体来说,富裕的途径在于初次分配,即提升劳动者的收入。二次关于税收的分配、三次有关慈善的分配,都属于公共福利,让人人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共设施和公共福利,但具体到个人的富裕问题,关系却不大。哪怕到了2050年,后两者都不会也不可能让个体富裕,顶多就是让个体不至于再陷入贫穷。原因再简单不过:人人都等着二次、三次分配后富裕的话,那整个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向前发展了。
共同富裕的正式提出也有一年多了,相关的理论已经相当丰富,建议也有不少,实践正在进行中,目前出现了一些有实际成效的案例。但客观说来,这些案例其实还是部分人的富裕,与共同富裕没有本质关联。
理论也好,实践也好,在共同富裕总的方针政策指引下,重点诉求在于——完善初次分配制度。通俗点说,既要让大多数劳动者的收入能够不断上涨,还要不断缩小收入差距,让收入分配更公平、更合理。
想法很美好,但实际执行起来却极为困难。
假如一个富人,投资500万开一家餐厅,包括厨师、服务员在内共30名员工。富人给员工——在此案例中可视为穷人——的平均薪酬是5000元,厨师工资高些,服务员低些,一年总的工资支出大概是180万元。富人的期望是餐厅3年内回本,意味着3年内他的收入要等于全部员工工资之和,才能收回成本,同时富人还期望之后每年餐厅在正常经营下都能带给他100万元以上的利润。考虑到初期投资巨大,且开餐厅创业还有一定的风险,这样的投资回报其实是合理的。如果在预期内达不到这个标准,那富人宁愿不开这家餐厅。
那问题就突显出来了:穷人和富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此是明显拉开了。这是显而易见的马太效应,穷人未必更穷,但富人显然更富了。
怎么办?寄希望于富人的善心,给员工多发点,自己少留点?不现实也不可能。即使不说为富不仁,富人也不可能把钱送人吧。况且他还要养家糊口,还要承担风险,当老板还要付出劳动。
员工分红可以让员工多些收入吗?仍旧不可能,道理跟上面一样,缺乏现实基础,并不是每个老板都能像任正非那样,属于万里挑一,并非常态。
那么员工参股呢?似乎也不可能。三、五个*的情况可能会有,全员参股却不现实,或者说目前没有看到实现的基础。
换做其他行业,只要不是公有制,结果都差不多。
难道穷人就没法缩小与富人之间的财富差距吗?
有,但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能循序渐进,而且困难重重。
要克服的第一重困难,在于缩小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
比如,对于抗疫志愿者,不少城市都给出300元的日薪,一天工作大概8小时,主要工作是安排核酸检测的相关事项,维持前来做核酸的人群的秩序,冒一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被感染的风险。而国内绝大多数城市的外卖小哥,一天下来,工作12个小时以上,为了不耽误送餐时间,也为了多送几单,经常开着小电驴横穿马路,冒着生命的危险,大都赚不到300块。
一些人羡慕抗疫志愿者的收入,但其实他们300元的日薪只能说是合理的。这属于临时工的性质,没有社会保险,即使一个月上满20天,也才6000块。这样的收入较为符合国内经济发展的水平。
不合理的是外卖小哥的收入,更不合理的是私营企业里那些普通工人的收入,服务行业里的普通服务员的收入,普通农民的收入。
所以,首先,要考虑如何提升那些收入偏低且显然与劳动价值不符的人群的收入。
要克服的第二重困难,在于缩小行业之间的差距。
不少拥有高学历的人群都争先恐后地想往烟草公司里挤,哪怕做一名流水线工人都乐意,因为他们的收入高。而许多私营制造厂的老板抱怨招不到工人,因为工资低。
今天我们大多数劳动者的价值,主要由市场决定,是不是跟他的实际价值有关或者匹配,并没有一个正确的公式可以计算出来。当然还有一部分劳动者,他们的收入与劳动价值不仅由市场决定,更多的是行政决定。他们的劳动价值没有放在市场中进行考验,也无法计算是否与其自身劳动价值相匹配。
显然,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如果与劳动强度、劳动技能无关的话,也是需要缩小的。
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将在这两种差距缩小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实现,所以不需要过多地考虑。
要克服的第三重困难,也是最大的困难,是缩小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距。
要做到这一点,前提必须是克服了上面两重困难,否则不可能缩小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距。因为老板是不愿让步的,他们投入资金就是为了保持财富增值;中等收入群体也是不愿让步的,他们希望生活品质越来越好,甚至进入高收入群体。
主观意愿上,他们不愿意让步,那只能从客观现实角度出发,使他们不得不让步。
回到餐厅的例子。假如餐厅员工希望自己的收入逐年上涨,能赶上人均GDP或人均收入水平的幅度,或者更高一些。要让他们的期望成为一种客观现实,就需要他们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不同的行业,选择不同的工种,选择不同的地区,在对收入感到不满意时可以随时用脚投票。那么,餐厅老板就不得不逐年上涨工资。其实在2001年到2015年这段时间,普通员工的收入的确是大幅且稳定地上涨,而许多中小企业的老板,为保持市场竞争力,不得不从原本高昂的利润中抽出一部分给员工。在这段时间,中小企业的老板与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实际上缩小了许多,但更多大企业起来造就了更多身价更高的富豪,所以贫富差距并没有显著缩小。
需要的条件其实还有许多。老板有一些底线,利润低到某个程度时,即使放弃也不愿继续,那么这个底线是需要保证的。
重点还在这句话:完善初次分配制度。要让大多数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能够快速上涨,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能稳步上涨,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合理上涨,让收入分配更公平、更合理。
当整个社会的绝大多数人都能分配到更公平、更合理的收入后,大多数人的心态就会变得积极、健康、乐观,就会摆脱那种期望不劳而获的心理,社会也将少了许多投机取巧,多了许多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