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丞相与右丞相的区别,左丞相为什么比右丞相大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2 04:37:06

从史料来看,“宰相”的称呼,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

“宰”字最早出现于殷商时期,含有“支持”的意思;“相”字最早出现于春秋,是“辅佐”的意思。两字连起来则出现于战国时期,“宰相”的意思是指那些佐天子、总管百官的最重要的官员的总称。

左丞相与右丞相的区别,左丞相为什么比右丞相大(1)

宰相在先秦时期,被称为“相”、“相国”、“丞相”、“相邦”、“令尹”等,如齐国“景公立,以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等。

在宋朝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

首先,北宋初期,中央政权在形式上大体沿袭了唐朝制度,但实际上省、台、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除少数部门外,多为闲散机构,名存实亡。宰相不再由三省的长官来充当,而是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通常称为“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宰执”的办公地点在“中书门下”(政事堂)。

但是,宋朝宰相仅负责行政,最高军事首脑则是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也称“执政”)充任。枢密使掌管全国军事。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另外设立三司,下辖盐铁、户部、度支三部,负责全国财政管理,是最高的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地位低于二府,其长官为三司使,也称“计相”,地位略低于“执政”。

宰执、枢密使、三司使互不相统,各自对皇帝直接负责。这样,原来集行政权、财权、军权于一身的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宰执、枢密使、三司使互相牵制,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直接控制。

左丞相与右丞相的区别,左丞相为什么比右丞相大(2)

其次,神宗元丰五年进行“元丰改制”, 恢复唐初三省六部制度,同时撤销三司。宰相分左、右,分别把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称为左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称为右相,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则为副宰相,宰相的名称不再冠以“同中书门下”。

此后,在宋徽宗、钦宗、高宗及孝宗时期,又进行了一些调整。

宋徽宗时期,以太宰(原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首相,少宰(原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次相。

宋钦宗时候恢复神宗元丰制度。

南宋宋高宗建炎三年,把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称为宰相,副宰相则是参知政事。

孝宗乾道八年,分别把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称为左、右丞相,副宰相依然是参知政事。

以上就是宋朝的情况,作了许多次职位和名称的改动。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