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包括“发展社会学”在内的所有发展研究中最核心、最基本的概念。但是,什么才是这个概念最真实的含义?多年来,围绕这一问题,人们展开过深入的反思,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发展”研究初期相比,今天的人们在发展的理念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然而,吊诡的是,迄今为止,这种理念上的转变并没有对现实中的发展实践产生实际的重要影响,发展的实践模式基本上依然如故。
理论与实践出现矛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将发展等同于经济甚至GDP增长的观点在各国政府、学者和企业家群体中差不多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20世纪中期“落后”国家的“发展”实践却表明,上述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甚至GDP增长的“发展”观念及其引导下的“发展”过程可能具有非常不良的实际后果。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先后出现了大量对上述“发展”理念及其实践进行反思的文献。
在上述反思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发展”概念的含义重新加以思考,并努力推动“发展”概念之含义的转变。在这方面,人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思路。其中最主要的思路有两种:一是倡导从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对发展的后果进行综合评价(简称“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二是倡导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作为发展的目标。前一类倡议的结果,是导致了许多指标内容、评价方式不尽相同的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的出现,如莫里斯等人提出的“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PQLI指数)、埃斯特思提出的“社会进步指数”(Index of Social Progress)、联合国开发署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美国卫生组织提出的“发展综合评价指数”(ASHA指数)、“加权社会福利指数”,以及绿色GDP等各种修正性的GDP指标等。后一类倡议的结果则是导致了一种被称为“基本需要满足战略”的发展战略。可以说,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始,“发展等于经济甚至GDP增长”的理念已经普遍地遭到人们的抨击,对“发展”概念的含义做出一种比单纯经济甚至GDP增长更为广泛与合理的理解,也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一句话,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反思,人们的“发展”理念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然而,与理念层面的情况相反,在“发展”的实践方面,形势却并不令人乐观。我们并不需要经过特别仔细的观察就可以发现,虽然在“发展”的理念上人们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迄今为止,在实际的“发展”进程中,世界各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手段却依然如故。“发展等于经济甚至GDP增长”的模式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大行其道,在世界各国发展战略或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几乎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各种后起评价指数存在局限
“发展”理念的图新与“发展”实践的循旧之间似乎存在着一个令人困惑的矛盾。这是为什么呢?或者说,导致发展理念与发展实践之间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第一,归根结底,“发展等于经济甚至GDP增长”模式的持续盛行乃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逻辑结果;只要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发展模式就将一直持续下去,“基本需要满足战略”的实施就必然面临诸多困难。第二,与GDP一类的发展评价指标相比,各种后起的综合性发展评价指数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一些长期难以克服的局限,其形式上的合理性、客观确定性程度相对低于GDP一类的单一发展评价指标。
如前所述,各种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都是为了克服GDP一类发展评价指标的弊病(如不能度量货币测量和市场交易以外的劳动和服务成果、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成果的分配状况、不能测算经济增长过程中外溢的各种资源耗费或成本等)、作为GDP指标的替代物而出现的,其基本思路就是要将发展评价的范围扩展到GDP指标之外,将后者所没有包括但又确能反映社会发展状况的那些方面也涵盖进评价范围。而社会发展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建构过程中的一个最主要也最重要的难题就在于:迄今为止,可供人们在建构社会发展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时使用的那些方法和技巧有相当多是存在严重局限的。正是这样一些局限影响了现有的各种社会发展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客观有效性,使它们很容易变成一种非科学甚至伪科学化的东西。
破解困境具有长期性
在“发展”的问题上,人类现阶段似乎面临着一种两难困境。这就是:虽然从理论上说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发展不等于也不应该等于单纯的经济甚至GDP的增长”,但是,由于上述各种原因,人们又不得不屈从于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战略,不得不采用GDP/GNP一类的指标来对发展进程进行评价。如何处理这一矛盾,走出这一困境?这是包括发展社会学在内的发展研究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从经典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辩证立场来看,目前人们在实践中对于以经济(乃至GDP)增长为目标之发展战略的执着,也许正是在为最终放弃这一饱受人们批评的战略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或许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能够使物质财富充分涌流、从而使人们的各种需要都可以获得充分满足之时,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制度才能够真正完全、彻底地取代资本主义制度,市场竞争、货币尺度、工具理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才有可能被彻底打破,迫使人们以经济增长为首要发展目标的各种压力才有可能基本消失。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7年第4期)
(作者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原标题:“发展”的含义有待更深层的理解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谢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