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国栋老师
曾经有两个金州古城。
一个是四维时空里已经存在了600多年的大青砖砌的古城。
一个是现在人们心中怀念的想象的不断勾勒而美化的古城。
金州古城作为“辽南第一雄镇”,后来已不单单是冷兵器时代的一个军事城堡和要塞,它承载了许许多多战争以外的东西。历朝历代,无论人们用什么方式走进或者攻占了金州城,进城之后总要对它进行修修补补,包括日本人,都在这座城池里留下属于自己的建筑标志。
清代,金州城在康熙、乾隆、光绪年间都重修过,每一次修缮,都使它愈加雄伟。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那一次是清代规模修缮最大的一次。当时金州城的城守尉巴彦泰,把明代金州城的“亞”字形状改为四角方形城。
1840年之后,时任盛京将军的耆英奉旨,采办铁料,铸造火炮。于是,金州古城也有了前装滑膛城防炮,今天摆放在金州博物馆门前的两门道光二十一年所铸铁炮即是其一,它们是金州古城的见证,其中一炮身上还铸有盛京将军耆英等12名官员的名字。
城外的护城河是引来北大河的河水,真正意义的“金城汤池”。沿岸种河柳,河上建石桥。
当时的金州城,不输平遥古城的雄壮、不逊丽江古城的繁华。
这些历年修缮和建筑的元素层层叠加,最终成为金州历史与文化的有形积淀。
但是1948年却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改变。
那一次,不再是修修补补,而是一场全民性的拆城运动。
1948年的金州——那时叫金县,是一个什么样子?
三年前苏联红军进入旅大金后,国共两党在金县也有一番较量。金县国民党党员人数一度达到1800余人,但几个回合下来以后,中共金县县委已经逐渐控制了领导权。
金县县委在1948年即成立了近万个互助组,参加人员达到三万四千户。这一年,金县农业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苹果产量达到510万斤。在关东公署的农业劳模大会上,金县有9人当选为一等劳动模范。
1948年还办了一张《金县报》,有县文工团,全县首次举办了群众文艺会演;同时城里相继成立了第二中学、第三中学;成立了百货公司——也是金县首家国营商业企业。
那时,很多人都沉浸在光复之后的兴奋和喜悦中。
因此,人们的头脑发热是正常的。受殖民统治四十余年,太屈辱太压抑了,肯定会有一种朦朦胧胧的要改天换地、冲破牢笼的思想。
冷兵器时代,城墙的防护功能显而易见。例如公元1375 年,元军将领纳哈出率一万精兵进攻筑城尚未完工的金州城,金州卫指挥同知韦富率2000余人就取得了守城胜利。
近代,再坚固的砖彻城墙也抵挡不住西方列强的船坚利炮了。
甲午战争时乃木希典在虎头山架起大炮,一个上午的时间就攻陷了金州。
甲午之战,因为中日双方力量悬殊,城墙毁坏得并不太严重,战后阎福升又设法进行了修葺。而日俄争夺金州城则是一场真正的恶战。
斯捷潘诺夫所著的历史小说《旅顺口》中有一段对金州古城的描写:
他们走到城墙跟前一看,原来这里大不像从远处望来那样威严,那样坚固。城墙上许多地方都裂开了,有的倒塌下来……
这还是在日军进攻前的写照。
日第二军第四师团奉命强攻金州城,选拔了60人的爆破队去炸城。日俄双方的200多门炮同时进行激烈对射,最后金州城东门是被炸开的。由此可知,古城被毁到了什么程度。后日军进城,修复城内建筑却没有真正修复古城墙,因为已没有修复的必要了。
所以,解放后,高大而又破败的城墙早已失去往日的威严和光彩,反而成为巨大的视觉障碍和交通阻碍。
明代时修筑的城门,已经显得十分狭窄,常常会造成交通拥堵。
我们看一下复州还仅存的那个东城城门就知道会是什么情况。所以这时候,一种冲决或者要打破的愿望就会变得强烈,时间越久积蓄的势能越大。
这既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过去,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
于是,拆城运动轰轰烈烈地发生了,成为一个趋势和潮流。
那时怎会想到这些都是将来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呢?
天方夜谭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