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野外守株待兔
但是其地位一直很低,直到现在欧洲都将兔肉视为“穷人吃的肉”。
其实我们的祖先并不是不想养兔子,而是它们太难养了。
在农村一般养鸡鸭都会关在笼子里,即便是出去放养,也会自己回家。
但是兔子不同,它们长期作为食肉动物的来源,对整个环境中的危险气氛都十分敏感。
稍微一点动静,它们就会四处乱窜,所以根本就没有办法将它们和鸡鸭等动物,放在一个空间里。
兔子:只要我跑得快就追不上我
而即便是将它们圈养起来,它们还会挖洞逃跑。
除此之外,兔子还有磨牙和磨爪子的习惯,所以古人用木质的笼子来关它们,也有可能会被它们咬破笼子跑掉。
所以直到现在,经过对兔子的研究,并对养殖场所的改进,才有了小部分的规模养殖。
规模养殖亏损更大然而很多尝试过规模养殖的人,都表示亏损会比养其他动物更大,经济效益也更低。
规模养殖
兔子的出肉率不高
兔肉虽然营养,但是它们浑身上下也没有几两肉。
一般食肉动物在野外想要活命,就需要拥有庞大的体型,那此时它们的新陈代谢就会很慢。
但是兔子的体型很小,它们的新陈代谢能力很强,再加上需要躲避天敌的捕*,所以练就了比较强的逃跑速度,因此消耗的能量也很大,自然肉就少了。
虽然养殖场的兔子,运动量很少,但是它们的出肉率还是很低。
兔子:我就是不长肉,你能拿我怎么办
再来和其他主要肉食的动物相比,猪得出肉率可以达到70%-80%,所以平时我们吃的都是猪肉,牛肉的出肉率为35%-50%,肉鸡的出肉率甚至可以达到75%-85%。
但是兔子的出肉率就只有25%-35%,本来体型就够小了,结果拔完毛、去除内脏之后,就没多少可以吃的肉了,所以很少有人愿意买兔肉吃。
兔子吃得多,还挑食
而且关键是,兔子的出肉率少就罢了,它们还吃得多,甚至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