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牌的“阳谋”:眼镜不只是眼镜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在眼镜行业,品牌方的毛利率高达90%,零售店的毛利率也在50%以上,反观提供产品本身的眼镜工厂,卖一副眼镜才赚几块钱,凭什么?
一个值得留意的背景是,作为全球制造工厂,中国承包了全球70%以上的眼镜制造工作。这些工厂集中在江苏丹阳、浙江瓯海以及深圳。
丹阳的眼镜镜片产量占全球一半、中国的3/4,提供的主要是从生产制造,到批发、零售的一条龙眼镜服务。
温州下面的瓯海,镜架产量相当可观,主要做的则是大牌代工,TF、香奈儿、巴黎世家的墨镜都来自这里。
深圳的眼镜行业如今也正在向温州转移。
值得一提的是,温州医科大学还是全国最早开创眼视光医学专业的高校,历年录取分数线比隔壁浙江大学还要高。
物以稀为贵,在一个竞争相当充分的市场,眼镜工厂的利润率自然高不上去。
有人将目光投向了品牌。目前中国叫得上名的眼镜品牌,除了博士,就是宝岛、大光明等一批开在高校周边的功能性眼镜店。
最近几年,一些新的眼镜品牌开始悄无声息的在各大商场盘踞,比如JINS、LOHO、木九十、AOJO和EGG等。
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如今商场里的眼镜店,已经变得几乎和帽子、化妆品店一样多。这些年轻品牌有一个共识:眼镜不只是矫正视力的实用工具,它更是一种时尚单品。
LOHO眼镜创始人黄心仲就曾提出,他们的的目标是“让地球人拥有四副LOHO眼镜”,分别对应约会、工作、运动等多种场景。
于商家而言,增加复购率,确实是创造营收的不错出路。但对于消费者来说,以后的钱包可能就更捂不住了。
作者:智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