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震级相差一级释放能量差多少,地震烈度1-12度表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2 16:41:50

震级

地震震级相差一级释放能量差多少,地震烈度1-12度表(1)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划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单位是“里氏”,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释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级也越大。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9级。

地震震级分为九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简称震级。

1.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2. 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3. M≥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4. M≥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如9·7彝良地震)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5. M≥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如8·3鲁甸地震,2·6高雄地震)。

6. M≥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如8.8九寨沟地震,4·14玉树地震,4.20雅安地震,7.18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地震)。

7. 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如5·12汶川地震,3·11日本地震)。

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地震烈度

地震震级相差一级释放能量差多少,地震烈度1-12度表(2)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12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

Ⅰ度; 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 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 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 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 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Ⅵ度; 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度; 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度; 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 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Ⅹ度; 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Ⅺ度; 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ⅩⅡ度; 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11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8度,北京市烈度为6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4~5度了。

测定方法

地震震级相差一级释放能量差多少,地震烈度1-12度表(3)

测量

地震震级 M ,用地震面波质点运动最大值 (A/T)max 测定,(度)。

计算公式为:

M=lg(A/T)max σ ( Δ )

式中: A ---- 地震面波最大地动位移,取两水平分向地动位移的矢量和,μ m ;

T ----相应周期, S ;

Δ----震中距, ( 度 ) 。

测量最大地动位移的两水平分量时,要取同一时刻或周期相差在1/8周之内的震动。若两分量周期不一致时,则取加权和:

T=(T N ×A N T E× A E )/(A N A E )

式中: A N ------ 南北分量地动位移,μ m;

A E ------ 东西分量地动位移,μ m;

T N ------ A N 的相应周期, S ;

T E ------ A E 的相应周期, S ;

常子函数σ ( Δ ) 为:

σ ( Δ )=1.66lg Δ 3.5

不能使用与表一中给出的值相差很大的周期来测定地震震级 M 。

地震震级 M 应根据多台的平均值确定。

中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由于其与震源的物理特性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多用矩震级来表示。

震级认定

社会应用,应以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地震震级 M 为准。

表一 不同震中距(Δ)选用地震面波周期(T)值

Δ/º T/s Δ/º T/s Δ/º T/s

2 3~6 20 9~14 70 14~22

4 4~7 25 9~16 80 16~22

6 5~8 30 10~16 90 16~22

8 6~9 40 12~18 100 16~25

10 7~10 50 12~20 110 17~25

15 8~12 60 14~20 130 18~25

技术规定

地震震级的计算见以下规定.

中国地震烈度表中的值应是指瞬时值.

地震震级的规定 (GB17740-1999)

本标准是地震震级 M 测定方法和使用的规定,适用于地震测定、地震预报、防震减灾、新闻报道等社会应用。

本标准不约束科学研究分析使用其他类型的震级。 “ 地震震级 M ” 是本标准规定的震级,其他类型地震震级必须冠以限制词与添置注释符号。如:体波震级,近震震级,矩震级等。地震震级用地震面波测定。深震(震源深度大于 70 km )与小震不能用地震面波测定时,可用《地震台站观测规》( 1990)规定的测定。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地震震级 (earthquake magnitude)

对地震大小的相对量度。

2.2 地震面波 (surface wave)

地震激发的沿地球表面传播的地震波。

2.3 质点运动 (particle motion)

在地震波通过时,地球上任意点的运动。

2.4 地动位移 (displacement of ground motion)

地面质点运动时,相对于原静止点的距离。

2.5 质点运动速度(velocity of particle motion)

质点运动时,其地动位移对时间的微商。

2.6震中距 (epicentral distance)

地震震中至某一指定点的地面距离。

2.7 量规函数 (calibration function

在不同震中距观测点上用质点运动速度最大幅值测定震级时,因地震波随距离衰减所需加的校正值,其数值相当于在该距离上测得质点运动速度为1μ m/s 时响应地震的震级值。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