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短短7天的时间,启发孩子们创作出自己的音乐,再由职业演奏家在音乐会上公演。这是一个多么疯狂的想法!
在上海夏季音乐节“小作曲家工作坊”,一切正在变成现实。每年夏天,一群孩子跟随来自纽约、上海的作曲导师上课,最终创作出一首属于自己的作品。今年,共有9位小作曲家参与项目,他们中年龄最大的17岁,最小的只有11岁。7月8日晚,他们的作品正式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演。前几年“小作曲家工作坊”的参与者们也回来了,他们手拿全球知名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踏上新的音乐之旅。
来自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高二的杨文奇,为小提琴、低音提琴、大管、圆号、打击乐、钢琴而创作的《柳》,在上交演奏家的诠释下带来惊喜。
如何把灵感变成音符?
参加小作曲家工作坊的孩子,大都来自普通中小学。南洋模范中学的成玉伟平时非常喜欢听歌,但并没有太多的乐理知识。他有一次参观了民间音乐家阿炳的墓地,又在墓地的不远处听见有人唱邓丽君的《微风细雨》,当时就希望有一天能把此情此景用音乐描绘出来。今年夏天在“小作曲家工作坊”,他的想法终于变成了现实。
来自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的成玉伟(左)为小提琴、低音提琴、大管、圆号、打击乐、钢琴而创作的作品《二泉》,与上交演奏家们配合完成排练。
“小作曲家工作坊”创始人、低音提琴演奏家乔恩·迪克告诉记者:“许多孩子都是潜在的艺术家,创办‘小作曲家工作坊’就是希望能帮助孩子们将自己内心的音乐表达出来。”
一系列的课程,就像是游戏一样。孩子们围成一圈,用手掌在身体上拍打,创造出不同的节奏。在纽约爱乐乐团、上海交响乐团演奏家的示范和讲解下,孩子们一点点了解小提琴、大管、圆号等乐器的个性以及不同的演奏技巧。在动笔写下音符之前,导师们还鼓励孩子们把脑中的音乐先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