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属于社会底层,什么才算社会底层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2 23:59:47


什么人属于社会底层,什么才算社会底层(1)

文章来源公众号:先觉者Pro

明代曹学佺有名句: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所谓屠狗辈,指的是从事低贱劳动的普通人,也就是社会底层人。而读书人,在古代属于中上阶层,是身份比较高贵的人群。

用白话说就是,社会底层人往往比较重情重义,反而中上层的读书人,大多是见利忘义的小人。

这句话虽然是在批判,但无意中道出了一个社会现象: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社会不同阶层人群的认知信仰是不一样的。

社会底层群体,他们的认知信仰是道德和情感,他们的行为逻辑的核心,也是道德和情感。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由底层的社会角色决定的。

底层群体是社会结构中的基石,支撑着整个社会的运转和发展,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个群体最重要的就是稳定。

基石稳定了,整个社会就稳定了;基石不稳定,必然会出大乱。

回顾一下历史,各种乱世的开始,都源于底层的不稳定。比如秦末的陈胜、吴广,汉末的黄巾、赤眉,清末的太平、义和,都是社会底层不稳定,导致了王朝的覆灭。

而只要作为基石的底层稳定了,上面再怎么乱,也不会天下大乱。比如唐初的玄武门之变,明初的靖难之役,宋初的陈桥兵变,这几个时期都是百姓稳定的时候,即便君主喋血、朝堂更替,天下依然稳稳当当。

所以说,让社会底层保持稳定,是社会治理与发展的首要任务。

怎么做才能保证社会底层这个巨大基石的稳定呢?只要做到两点,一是让他们吃饱饭,二是让他们有事儿干。

吃饱饭很好理解,老百姓几千年来都在为了吃饱饭苦苦挣扎,不求顿顿大鱼大肉,但求饿不着。

所以我们几十年来都在扶贫、脱贫,因为只有脱贫了,所有人都有饭吃,这个基石才能彻底稳定。

但是吃饱了饭,也不能让这么一大群人闲着,人一闲着想法就多,想法多了就不稳定,所以必须有事儿干。

有事儿干,也分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有事干,一个是精神有事干。

身体有事干,就是得有工作,就业率得拉起来。

没工作的人多了,就会跟早年的香港一样,各种社团古惑仔出没。不管是小伙子还是老大爷,只要有一份工作,就没时间去到处惹事,破坏稳定大局。

精神上有事干,相对复杂一点,是一个长期的事情。

一是从小灌输有利于稳定的思想,给人们的大脑造笼子。

春秋战国百花争鸣,各种思想流派齐齐登场,结果就是各国、各派互相之间争来斗去,人们的想法也变来变去,战争成了家常便饭。

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整个社会的思想终于统一下来,讲天地君亲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从此只要百姓有饭吃,就不会想别的心思。可见统一思想的重要性。

所以社会从小教育孩子要有各种美德,就是为了防止长大后胡思乱想,先在人们的大脑里造个笼子,把思想关起来。

这个笼子就是道德与情感,在笼子里长大的人,长大了都是稳定的好青年,他的认知信仰与行为逻辑,也必然被局限在笼子之内。

二是制造丰富的精神消费品。

人的精神世界是躁动的,闲不住,一闲下来就可能会搞出新的思想来。光给大脑造笼子也不够,因为笼子是可以被打破的。

为了不让思想的笼子被打破,就得制造大量的精神消费品投喂给大脑,来安抚躁动的思想,于是就有了各种影视剧、综艺、小说、明星八卦、新闻热点。

大家都沉浸在各种道德与情感的喧嚣里,从此思想各自有了归宿,再也不会离家出走。

所以如果你仔细思考就会发现,社会底层人群的认知信仰,核心就是道德和情感,人们的行为逻辑也是基于道德和情感。而所有的道德和情感,都指向一个社会核心任务:稳定。

凡是有助于稳定的行为、思想、情感,几乎都是美德。道德与情感既是思想的笼子,也是用来投喂的消费品。

反过来说,越是遵从于社会的道德标准和情感标准的人,就活得越稳定,稳定地成为社会底层基石中,小小的一部分。

这正是上层们乐意看到的。

下一篇,我们再说说社会中上阶层的社会角色与认知逻辑。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