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宝善,男,汉族,1942年11 月生于廊坊镇西小街。自幼喜欢绘画,师从王同刚、冀垒、雷金池等书画名家。1964年在铁路工作后,曾多次到北京工会举办的美术训练班学习。1982 年担任北京铁路局文艺工作者协会理事。曾为 《北京工人》《人民铁道报》《北京铁道报》《廊坊日报》通讯员,发表多篇报道。退休后为廊坊市安次县志、广阳区志提供多篇摄影、廊坊市博物馆提供了大量文稿史料。美术作品多次参加北京铁路局、廊坊市老年书画展览。
古稀“老廊坊”叙说青春新廊坊
从1978到2018,40年改革开放波澜壮阔,演绎出沧海桑田的城市巨变。廊坊,这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京畿之城,正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再一次焕发青春。城市的变迁带走了一代人记忆中的老廊坊,回望40年前,你是否还记得她最初的模样?我们不妨通过这一幅幅图片,去看看那斑驳岁月中的小城,听听那过去的故事。
今年76岁的韩宝善老人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老廊坊”,更是一名“老铁路”,退休前是北京铁路局丰台工务段的一名老职工,见证了廊坊40年的发展变化。“廊坊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廊坊站是个百年老站,最早在1897年由英国人主持修建,1989迁至如今的廊坊北站,2011年开通了京沪动车廊坊站,在某种意义上说,老火车站、廊坊北站、廊坊站见证了廊坊的发展。”据韩老介绍,最初老廊坊站上跑的还是蒸汽机车,铁路旁建有专供蒸汽火车用水的水塔,当时,在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铁路水塔水最甜,水源就在东营盘,唯一铁路自来水,市民看了真眼馋。”后来,蒸汽机车变成了内燃机车,再到现在的和谐号、复兴号动车组,改革开放40年间,车轮和铁轨上的变迁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城市画卷。
韩宝善不仅热爱铁路事业,更热爱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他喜摄影,专拍家乡的一桥一舍;也喜绘画,专画眼底心中的新老廊坊。退休后,他用手绘图的方式记录廊坊发展的点滴。绘制出了很多老建筑的图像,包括廊坊老火车站、人民商场、市一小、百货大楼等已经在人们生活中消失的廊坊地标。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新旧更迭间,是一段段历史走过的印记,老人说,记录他们,就是记忆的延续。
平时一有时间,韩宝善都要寻找合适的楼顶拍摄廊坊全景。万达、豪邸坊、汇源名居、晓廊坊……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廊坊所有的高楼。银河大桥的俯瞰图、老三角地的全景图、横贯西北东南的铁路线、老火车站的老天桥,一张张老照片就像打开了一台时光机,让人感慨万千。“改革开放后廊坊的变化太大了,五十年代包括解放以前廊坊就只有火车站一个天桥,是铁道北跟铁道唯一的一个通道。后来1998年,铁路发展,架起了银河大桥,到现在的广阳桥、永兴桥、爱民桥、民心桥、解放桥、新开桥、和平桥一共八座桥。”说起桥梁的变迁史,老人如数家珍。
除了桥,道路交通的发展也经历了巨变,解放前,廊坊只有北大街、西后街、东大街、东小街、西大街、西小街、南大街、南小街8条街道,全部是狭窄的土路,全长不足3000米。而如今,城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清一色的柏油路,宽阔的马路和整齐美观的绿化带,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释放出的无限活力。
除了拍照和绘画,收藏也是韩宝善割舍不下的一大爱好,为了留住城市变迁的印记,韩宝善收集了很多门牌。“街道的门牌是过去老廊坊镇的定位,家家都有胡同的门牌,你要写信或者拍电报,就靠这个门牌子定位,一块门牌一片情,块块门牌就连成胡同了。”2010年,南大街、西大街、西小街陆续拆迁,老住户先后搬走。热土难离,看着住了百余年几辈人的老房子即将被拆除,老邻居们有的拍照、有的录像,韩老也一样,那些天,韩老几乎天天往三角地跑,拍了不少照片。怕街道胡同、门牌被遗失,他就在飞扬的尘土中一块块地搜集门牌,留下的这五六十块牌子他像宝贝似得收藏起来,最终全部捐给了廊坊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