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创作《江山如此多娇》工作照 照片由作者提供
傅抱石国画《无限风光在险峰》 江西新余傅抱石纪念馆藏照片由作者提供
江西新余抱石公园 照片由作者提供
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傅抱石以山水画名世,他祖籍江西新喻县(今新余市),一生曾数度回到故乡。淳朴热情的乡亲以浓浓的乡情,抚慰了游子的乡愁,也滋养了他的艺术。每当有佳作问世,欣喜之余,他常以“新喻画人”“新喻县人”“新喻”印章题款,昭告世人。而他的家国情怀和艺术精神也一直被家乡人民纪念与传承。
一
仲夏时节,我又一次寻访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章塘村,拜见了今年已97岁高龄的傅章发老人,他对往事记忆犹新。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进攻,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年底,南京已岌岌可危,在战乱中,傅抱石一家从南京乘轮船匆匆南行,在南昌居住,两个多月后,湖口、马当失守,危及南昌。
1938年仲春,章塘村的乡亲们收到抱石从南昌寄来的一封信,得知他要回到家乡,都欣喜万分,奔走相告。他们清楚地记得,1921年夏,傅抱石考上南昌省立第一师范,回到家乡,不是来报喜,而是来借钱。傅氏族人认为这是光宗耀祖的大事,钱是小事,决定为傅抱石实行最高礼仪——游乡。十七岁的抱石坐在高头大马上,随着游乡队伍先绕章塘转了一圈,然后向紧邻的华田村前进。按乡俗,要游遍“傅氏十伦堂”的十个村庄,不过,怕累坏了抱石的身子,只游了靠近章塘附近的几个傅姓的村庄。抱石尽管小时候随父母回过几次章塘,但都印象不深,这次他从心底里感受到了族人乡亲的淳朴、故乡章塘的美丽。回村后,他便拿起笔和墨,把美好的景色画了下来,在画的右上角题署“乡居图,是为山乡幽景,农家无闲人也”;又在左旁写上“新喻傅抱石”,表达对乡亲的赤子之心。1933年,傅抱石计划赴日留学,但经费无着落。再一次,故乡向他伸出了援手。章塘村的族人把一座山的松木卖掉,凑足100余银圆送到了抱石手中。
事隔多年再回故里。抱石偕夫人罗时慧、儿子小石、二石、岳母李维屏、奶妈六人,从南昌坐船至樟树,然后溯袁河到罗坊。
傅章发老人当年13岁,跟着村里人抬着轿子,推着十几辆土车,来到十里外的袁河铁树下渡口迎接。到家时,乡亲们以最隆重的礼节,欢迎这位远道而归的乡贤,接连放了三管土炮。抱石由于从小跟随父亲在南昌,家里本来就无房屋,乡亲们便将村里最好的房屋腾出来,安顿他一家。当时,外村人以为他有万贯家财,其实,他十多只箱子里大部分是书籍画册,只有少量的衣服什物。这些书画,抱石视如生命。村里为了确保他的安全,白天夜里,在他的屋前屋后挂起马灯,派人通宵达旦放哨。
抱石是个富有正义感的人,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回到家乡的第二天,族人告诉他,国民党乡长胡元福经常带人到村里来抓丁拉夫,动不动就捆人打人,开枪威吓乡亲。抱石听后非常气愤,立即写了封信给胡元福,要他来见自己。胡元福深知抱石当时的威望,一接到信,一点也不敢怠慢,第二天一早就赶到章塘村,战战兢兢地站在抱石家门口。抱石听说胡元福来了,故意躺在床上不起来,胡元福冒出一身冷汗,老老实实足足站了一个时辰。抱石推门出来,一开口就把胡元福教训了一顿:“你这个狗毛乡长,今后不准你到村里来欺侮百姓,再知道你还来,我可饶不了你,快滚回去吧!”胡元福连连点头称是,灰溜溜地走了,围在一旁看热闹的乡亲们开心地大笑起来。
抱石训斥胡乡长的消息,很快传遍四邻八乡,许多穷苦人络绎不绝来找抱石帮忙。1930年10月彭德怀指挥红三军攻克新喻,并驻留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章塘村附近的石山桥村有两个小伙曾给红军送过猪、酒,后因得罪了当地余家铺的一个大地主,被告发“通共”,被警察局抓走,关在南昌,家里老少没人照料。石山桥派人来向抱石求助,他马上写了封信给在国民党省政府做事的朋友,石山桥的人拿着信去南昌,两人很快就被放出来了。
抱石一家在章塘村住了一段时间后,同窗好友傅家忠又把他们接来桥上村住。这个村有所升平保学,抱石经常到那里散步。有一天,学校的江咏清校长见到抱石,便热情地招呼他到学校里坐,诚恳地说道:“抱石先生,您难得回来一次,这次您一定要为我们画幅画,留作纪念。”抱石欣然应允。当年在保学读书、曾替抱石磨过墨的廖杰清楚记得作画时的情景:抱石回住所取来纸和笔,慢慢地将宣纸铺开,提起笔准备作画。可是,刚提起笔,觉得还不能尽意,又将笔放下,因为没有大笔,便叫人到一棵棕树上割了几片棕衣,扎成一把小扫帚,又用锤子捣软。然后,一手拿起棕帚,一手端着个盛满墨汁的竹筒,迅速地这里涂几笔、那里点几下,大家看得有点发呆。抱石作完画,大家还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抱石放下棕帚和竹筒,满意地笑了笑,然后将画挂在墙上,对围观的人们说:“站远点看,站到那边圩上去看。”大家往后退去,不由得惊呼起来,原来画的是一棵松树,松树上还站着一只老鹰,松树画得枝干苍劲、挺拔坚毅,鹰画得活灵活现、目光深邃、傲视前方。好一幅《苍鹰图》!这幅画就一直挂在学校里,可惜后来学校撤销,画也不知所踪。
抱石在家乡居住期间,对求画求字者有求必应。章塘村附近的桥上村有个名叫傅光族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店家请抱石作画。抱石一连给他作了十几幅山水花鸟条幅,挂满了酒店,生意十分红火。罗坊镇街上有个朋友开了一家饭馆,开张那天请他去题匾,抱石又欣然前往罗坊镇上题写了“大家乐”三个大字。
在章塘村,族长从阁楼上搬下《喻东傅氏十伦堂族谱·章塘族谱》,他说,1938年夏,抱石亲手撰写了“傅氏族谱世系图”,并增补了“傅中州,字庆远,名抱石,生于光绪甲辰(光绪三十年)八月廿六日巳时(公历1904年10月5日),配南昌罗时慧,生于宣统三年农历五月十七日午时(公历1911年6月13日午时)。长子益钧,字小石,民国廿一年八月十日未时生(公历1932年9月10日未时),次子益钜,字二石,民国廿五年四月十八日巳时生(公历1936年6月7日巳时)。”
抱石在家乡生活期间,仍非常关心前方的战事,惦记着处于日寇铁蹄下的祖国命运。他多次到新余城里打听消息,一封一封的信发出去。当他得知国民党政府迁至重庆,并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联合抗日主张,一颗爱国之心便按捺不住,决心离开家乡,到抗日的洪流里去报效祖国。1939年早稻播种时节,抱石将身边书画物品留在故乡,又带着妻小从新余到湖南经桂林,辗转到重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土改时的工作队发现了抱石的家信及书籍。抱石夫人罗时慧在《往事如昨》一文中回忆道:“抗战时,我将他在日本及在南京中央大学时写的信,装了一个箱子,便寄放在新喻县他老家章塘村的同族叔父家。土改时,工作队发现这是傅抱石的家信,甚为重视,特派人将这箱信及几箱书送到南京,我们十分感动。”可惜,在“文革”中付之一炬,如果保存到现在,是研究抱石多么珍贵的历史资料啊。
章塘村前有一座高大的牌坊,上面镌刻傅二石题写的“抱石故乡”四个大字,牌坊后面是“傅氏宗祠”,离宗祠50米的地方,有一栋青砖平房,便是“抱石故居”,里面陈列了抱石一家人的生活用具及图片和绘画作品,还有抱石长子傅小石及夫人王汝瑜、女儿益玉夫妇、次子傅二石夫妇、女儿傅益瑶等先后回章塘,受到家乡人民欢迎的图片。目前“抱石故居”是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章塘村党支部*兼主任傅春平介绍,每当寒暑假,大中小学生纷至沓来,尤其是爱好艺术的学生,在这里写生、绘画,希望呼吸大师的气息,得到艺术的真传。
二
我经常到坐落在新余城区抱石公园里的“傅抱石纪念馆”参加各类文艺活动,在公园的东面广场,拾级而上,高岗上耸立的傅抱石汉白玉雕像,栩栩如生,昂然挺立于青松翠柏之中,与百万新余人民朝夕相伴,与青山绿水日夜比肩。
1963年10月,抱石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来江西视察,他关注家乡的发展情况,新余1960年因钢设市,1962年撤市,江苏、上海一大批人才汇聚于此,成为一座移民城市。他希望家乡加快发展,后来新钢成为江西最大的钢厂,新余被誉为“赣西明珠”,抱石看到当时的《新余报》刊登的报道后,十分兴奋,提笔画了一副《更喜岷山千里雪》国画赠送给新余日报社。《新余报》将这幅国画刊登在报纸的头版,家乡人民欣喜若狂。
1983年新余复市。在复市之初的1985年,新余十分重视城市公园建设,拟在城北新城和城南老城分别建一座公园,城北的叫北湖公园,城南公园的名称则争议很大,有的说新余是钢城,就叫钢城公园;有的说新余刚复市,就叫复市公园。时任新余市委*、现已93岁高龄的张迎祥,为此召开了一次文化界人士座谈会,当时一个与抱石有过交往,并与傅家子女来往密切的文化工作者章琳,听说云南玉溪(聂耳的故乡)刚刚以音乐家聂耳命名了一座公园,新余是傅抱石的故乡,建议命名为“抱石公园”。这个想法得到当时市委市政府的认可,并向省里汇报并行文向中宣部请示,中宣部转文化部同意,正式命名为“抱石公园”。抱石的好朋友、佛学大师赵朴初先生欣然题写“抱石公园”四个大字。由此,新余有了全国第一个以现代美术家名字命名的城市公园。
在“抱石公园”落成典礼上,抱石夫人罗时慧赠送《雨后奔泉图》《峡江烟雨图》两幅抱石画作,并在画作上题款:“抱石遗作赠新余市永存,罗时慧”。后来在新余纪念抱石诞辰90周年和100周年活动中,罗时慧率子女又捐献了《山居图》《松雪图》《蔬菜图》三幅画作,现珍藏在新余市博物馆,成为新余市宝贵的文化与精神财富。
为了建成名副其实的抱石公园,除在园内建设傅抱石纪念馆外,还请抱石的学生们出谋献策,以抱石精神和作品意境,设计了二十多个景点。《抱石公园赋》中写道:“复市之初,建园肇始,辟六百余亩秀丘灵川,邀百十名鸿儒逸才,凭江山多娇,展丹青画境。”赵朴初题名的“抱石公园”,雕刻在宏阔的园门之上。2004年,当地政府复修重缮,公园扩至七百余亩,景观添列三十多处,修建了景观塔和北门广场。随着城市的发展,抱石公园已处于新余市中心,成了广大市民观瞻、游趣、休闲、对弈、抚琴、研画的好去处。
步入抱石公园深处,缓步在松涛翠竹掩映的傅抱石纪念馆,凝望画家的作品真迹,勾起我对这位国画大师的文化追寻和灵魂触摸。这座纪念馆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融古建筑与现代建筑于一体,富有园林建筑特色和本地风土人情。值得一提的是,展馆还特设一室,还原抱石的画室“南石斋”的景象,其间一笔一砚皆令人怀想抱石临案泼墨的风采。说起“南石斋”,这个名字还是当年郭沫若所取。郭沫若在1958年《傅抱石画集序》中说:“吾尝言我国画,南北有二石,北石即齐白石,南石即抱石”,故而“南石斋”由此得名,书房上面的牌匾也是由郭沫若亲自题写,展现了傅抱石和郭沫若两人一文一画、惺惺相惜的情谊。傅抱石纪念馆被列入全国、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着更多的人去寻觅一段浓墨重彩的往昔,去瞻仰一代巨匠的风采。
三
生根的艺术才能源远流长。抱石的艺术成就也需要挖掘生根。1988年,时任新余市政协主席的孙奇珍,到南京面见抱石夫人罗时慧,儿子傅小石、傅二石,商议出版《傅抱石》一书,邀请“三亲”(即亲见、亲历、亲闻)熟悉抱石的专家、学生、亲属撰写回忆录,生动挖掘和总结抱石的艺术成就。该倡议一经发出,就得到了众多呼应,一年之内先后收集了包括关山月、宋振庭、石凌鹤、常书鸿、赵清阁、黄苗子等大家名流“三亲”撰写的文章31篇,结集后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通览《傅抱石》,可观抱石既是高超的艺术家,也是普通的性情中人。抱石夫人罗时慧回忆中央大学迁到重庆不久,抱石仍返校执教。每周一次到学校上课,其余大部分时间在家从事学术研究及绘画创作。学生们经常翻山越岭去拜望老师,大家惊讶地发现,老师以香茶飨客,自己却始终喝一盅白水。探问之下,才知道他饮的是白酒,以酒代茶。小屋里有只半截埋在地下的大酒缸,每逢春节,他买来四川泸州大曲贮满缸中,以供一年之需。每次作画,必先饮酒。酒中出画,恰如李白“斗酒诗百篇”。抱石从小爱书如命,对于各种题材的书籍都不放过,即使是抗战时期,也是孜孜不倦地在微弱的油灯底下读书,不管外面战火纷飞,一旦沉浸于书中便无人可扰,偶尔有一天没有看书便感叹“今天的饭算是白吃了,对不起这杯酒啊”。抱石就是这么一位有血有肉的艺术大师。
关山月在《难忘的怀念,难得的同行》一文中,也写到抱石一手端酒杯、一手画画的情景。众人皆知他有一方著名印章,刻着“往往醉后”四个字,通常会钤在他的得意之作上,颇有些自嘲的意味!
傅益瑶在《家风》一文中说:父亲经常晚饭后坐在沙发上,点着一支香烟。突然,对我们说:“快坐下来,我的故事已经从胸口爬到喉咙了。”我们立即在他身边坐下来。他讲得最多的是历史故事,讲王勃二十岁出头时,路过江西南昌,在都督阎公的宴席上大胆提笔写序,可把一心想让女婿露一露才华的都督气坏了。他还常讲在老家居住的故事,比如隔壁住的胡老太把自己扔掉的草稿捡去做鞋样,送了一双结实的布鞋给他。还讲章塘村是个“旱死青蛙,饿死老鼠”的地方,有时喝的水要到10里路以外去挑……傅益瑶、傅益玉记住了父亲讲的“水”故事。20世纪90年代,她们回到故乡章塘村,目睹当地缺水的状况。回到南京后,姐妹俩共捐款120万元,帮助章塘村安装自来水管。章塘村也成了当时全市第一个通自来水的村庄。
现年93岁高龄的孙奇珍还坚持参加文艺活动,我得以经常和他见面。在一次活动中,围绕抱石和新余,我对孙老进行了访谈。他说从1985年至1994年,新余曾两度隆重举办纪念抱石的活动,傅二石均出席。市博物馆将两次活动捐献的一百六十余幅海内外书画家作品(包括抱石书画作五件)编辑成画册,取名《翰墨情》,赶在抱石百年诞辰之际出版发行。
傅二石在《翰墨情序》中说:“新余作为我父亲的家乡,他从未有一日淡忘过。他在自己的作品上总是要题上‘新喻傅抱石’就是证明。由于海内外人士对我父亲作品的喜爱,不惜重金收藏,因而新余(新喻)这个地名也随着他的作品走向世界了。可以说他的作品也体现了画家对家乡的一片深情。而这本《翰墨情》的出版,又体现了家乡人民及海内外画家对我父亲的崇敬与怀念。”
1989年,新余市作家胡志亮准备撰写《傅抱石传》,孙奇珍十分重视,将他从市文联借调到市政协,专事抱石的文史资料搜集和编撰工作。向南京的抱石亲属写介绍信,让他能多次采访到抱石亲属。还为其提供工资经费,上北京、下重庆,赴上海、广州、南昌……行程数万公里,访问抱石亲属、朋友、学生、同事上百人次,收集第一手资料。1992年,四十余万字的《傅抱石传》完成初稿,时任市委*严显烈、市长张海如当即拍板决定拨出专款解决创作出版所需经费。一本书的创作、出版,享受如此厚待,不仅是对作者的尊重,更是对抱石的尊敬。1993年《傅抱石传》出版发行受到读者一致好评,并荣获了首届(1990-1994)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
四
新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也是抱石艺术创新发展的孕育地。
1930年10月,*同志在抱石的故乡、新喻县罗坊镇主持召开红一方面军前委与江西省行委联席会议,史称“罗坊会议”,制定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使红军的战略战术原则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写下了著名的《兴国调查》。
1938年,抱石在家乡章塘村居住时,章塘村离罗坊陈家闹不足十里路,抱石经常到罗坊街上为小商铺写招牌,或到戏班子里拉京胡,常常走过袁河上的浮桥,到对面的陈家闹,寻访“罗坊会议”旧址和“兴国调查会议”旧址,对*实事求是地提出“诱敌深入”的方针,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感到由衷的敬佩。实地的探访让抱石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这既是历史的巧合,也是现实的机缘,成为抱石日后创作*的诗意画的渊源。
在《创作*诗词插图的几点体会》文中,抱石写道:“抗战时从家乡出发,我一到重庆,在朋友家中看到主席的《长征》七律一首,后来得到一本《西行漫记》,初步体会到《长征》诗的凌天气概和革命的乐观精神……又读到了杰作《沁园春·雪》。”“去年初(1957年——笔者注),《诗刊》发表了*的18首诗词,引起了全国的重视,在世界也有影响。当时我读到,特别是《井冈山》《元旦》《会昌》《大柏地》几首,都是在江西写的,我更觉亲切,决心要画它。”这是抱石精研细作*诗意画的动因。
2008年,傅二石在“新余论坛”上专门谈了抱石的*诗意画:
1950年以后,父亲除了继续以古代诗人的诗句为题材作画以外,开始以*的诗词为题材进行创作,这一年根据*《清平乐·六盘山》创作了第一幅诗意画,其后便一直乐此不疲,直到生命的最后,其创作*诗意画的数量已无法统计,估计不下二百幅。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悬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与关山月合作),再者就是《虎踞龙盘今胜昔》《蝶恋花》《芙蓉国里尽朝晖》《过雪山》等等。
2014年,第三届(新余)傅抱石文化艺术节,傅二石在新余学院举办的《艺术与生活——我对艺术的感悟》讲座中,又谈起抱石的“*诗意画”创作。他说抱石是一位“用精神绘画的艺术家”,并介绍了抱石在日本的一件趣事。1934年5月,抱石在东京举行《书画篆刻个展》,正流亡在日本的郭沫若为他主持展览会的开幕式,抱石精湛的艺术和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作品,一时轰动日本。特别是展品中有两方一英寸的鸡血石印,其中一方的边文篆刻的是两千五百字的《离*》,在放大镜下,字体清晰隽秀,极富韵味和美感,没有像石头一样的坚韧毅力和滴水穿石的耐力是无法完成的。一个日本人惊叹这是中国艺术的奇迹,推崇抱石为“篆刻神手”,欲以巨款商购,抱石婉言拒绝。有人问他是怎么雕刻出来的,抱石幽默地回答:“我是用精神雕刻的。”于是,第二天的报纸上,就有了这样的新闻标题:“用精神雕刻的艺术家”。
正如这个新闻标题所言,抱石是一位非常注重精神诗意的艺术家。新中国成立,在抱石的眼里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时代“为浪漫主义提供了理想”“对现实主义赋予了灵魂”,艺术家要充分体验和感受新中国特定时代的特点和气氛。*诗词中蕴含着饱满的热爱国家和时代的象征性内容,必须深刻认识其所蕴含的现实内容和精神特质。石涛所谓“笔墨当随时代”,抱石将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诗意画创作的宗旨和目的,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精神意象为主旋律,创造出了雄峻而奇险、秀丽而宏伟、激越而壮阔的*诗意画的绘画境界与审美意象。
有证可查,抱石是最早探索创作“*诗意画”的中国画家,在我国传统诗意画向现代诗意画转型过程中,为中国画提供了新的文化价值和象征性内涵,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文化新母本,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和时代情怀,亦成为民族精神与文化象征的符号与标识。
罗坊的陈家闹,袁河上的浮桥,还有那滔滔不绝的袁河水,共同见证了抱石不断寻求中国画能动能变、富有生命的艺术追求,也见证了这份艺术风格的孕育。2018年,在抱石故乡罗坊镇兴建了傅抱石艺术馆,融艺术鉴赏、艺术交流、艺术教育、艺术活动为一体,成为抱石金石书画作品鉴赏和人文魅力展示的场馆。傅抱石艺术馆与罗坊会议纪念馆和兴国调查旧址毗邻。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时,在抱石家人的鼎力相助下,新余市委市政府编辑出版了大型画册《江山如此多娇——*诗意画作品集》,这既是对*的深切缅怀,也是家乡人民对抱石的真诚纪念,更是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在新时期不断追求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丹青难写是精神”。无论走多远,故乡始终是游子潜在的精神轴心,抱石这种热爱艺术创造、热爱祖国山水、热爱家乡人民的品质,已经成为新余市宝贵精神财富。今年,江西省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家协会,新余市委、市政府将举办第六届傅抱石文化艺术节,大力传承和弘扬抱石爱国爱乡、创新创先精神,让抱石精神和艺术之光沐浴一代代人的心灵。
(作者:周敏生,系江西省新余市作协主席,文化学者。)
来源: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