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2000年之后我们就在持续放生笼鸟?
观赏鸟饲养在我国一直是流传下来的消遣娱乐手段。从唐朝至上世纪末,观赏鸟文化一直都是国内宠物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为了贯彻实行《野生动物保护法》,我国林业局于2000年8月1日颁布了《三有动物保护名录》(即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而就是在这个名录当中,包括最流畅的百灵、靛颏、绣眼、八哥鹩哥和画眉在内,几乎90%的传统观赏鸟都被列入其中。
也正是这份名录的颁布以及愈发严格的执行力度,让曾经养鸟的人不得不迫于压力及时处理自家鸟儿,最多的做法就是放生了。
养鸟人放生自己的笼养鸟,其实最主要的目的和意义,不在于祈福和行善,更多的是为了免除禁养条例为自己带来的麻烦。
那么观赏用笼养鸟放生后的生存现状如何呢?奥运会放生的和平鸽会有什么后果,慈禧太后的“万鸟归林”放生仪式会有什么后果呢?
接下来为了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先明白笼养鸟的来历,以及笼鸟与野鸟的生存差别。
笼养鸟都是怎么来的?野生鸟和笼养鸟在生活上有什么差异
养鸟的朋友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我们市面上常见的传统笼鸟,几乎90%都是野外捕捉来的。肆意的捕捉贩卖加上生存环境的人为破坏,让我国的野生鸟类数量在进入90年代后骤减。
- 举一个现实例子:禾花雀
禾花雀(学名:黄胸鹀),在2000年之前野外数量上亿只,并且有着稳定的种群繁育。但因为禾花雀被广东地区认为成“天上人参”,人们认为食用禾花雀具有保健作用,导致18年的野外禾花雀比2003年减少99%,几乎全部禾花雀都被非法捕捉食用。
跟禾花雀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麻雀、野生鸽子和野生山鸡等鸟类,都是人们捕捉的重点食用对象,而画眉、百灵、黄雀等传统笼鸟,也几乎全部是野外捕获。
- 人们是如何捕捉野鸟的,捕捉后发生了什么?
捕捉野鸟的方法主要是有两种:
- 掏鸟窝获得雏鸟。
- 物理方法(架网、设陷阱、声诱等)捕捉成鸟。
为什么人们一定要野外捕捉鸟代替人工繁殖呢?因为绝对多数鸟类是无法人工商业饲养的,原因是饲养技术困难以及饲养成本高。例如百灵、靛颏、画眉等绝大多数传统笼鸟,几乎全都是鸟贩子通过乡村收购和捕捉获得。
野生鸟被捕捉后,鸟贩子不会在意鸟儿的安危健康,往往几十只上百只集中放在一个笼子内就开始了运输过程。相当一部分野鸟在捕捉后就会出现断翅断腿的情况,加之密密麻麻在笼子里的运输,让这些本来就受惊的鸟儿出现践踏、啄伤、划伤、瞎眼的情况,又被鸟贩子进一步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