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枫中学历史组 石晓娟
近几年,教育界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呼声颇高,尤其2017版新课标实施后,高效课堂、学生主体地位成为新课改大潮中的热词。我校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推行“一周一课一研”活动。即每周以年级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先集体教研备课,定主讲人,然后集体听课、评课。活动开展以来,一线教师收获颇丰,教研教学能力水平迅速提高。
但在近期听评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主讲教师在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练与讲脱节、练不能促讲的问题,现以两则公开课中的习题设计为例。
一位主讲教师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公开课中,显著特点是讲练结合,在每一个知识点后面都有习题设计。但是最大的问题也在这里,所选的习题均是识记题,对于高中学生来说,so easy。如:
西汉前期地方王国自为法令,僭越礼制,甚至与朝廷对抗。对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增加税收 B颁布“推恩令”
C盐铁官营 D 派兵攻打匈奴
这道选择题考察的知识点是西汉的中央集权,答案很浅显,相当于一个填空,只要看看书,毫不费脑就可以做出来,甚至不需要分析备选项就可以脱口而出答案。显然这样的习题设计是没有意义的,不能促讲。
再来看下面这道题:
(2015年全国1卷. 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切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这道题是一道高考真题,难度比较大。主讲教师在讲《鸦片战争》公开课时,选了这道题。当然高考题的水平很高,但难度比较大。主讲教师本想用这道题来加深学生对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但效果寥寥,因为高一学生水平有限,解决不了如此高深的问题。最终老师花了时间讲解,但学生还是不甚理解。
我在听评课的过程中发现,目前练与讲的融合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我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结合新课程理念与同仁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及寻求解决办法。
一、公开课教学中习题设计的目的不明确
在观摩了多次公开课之后,我与多位历史教师进行了交流。一部分教师反映公开课准备时间紧,没有时间去揣摩题的难易度;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习题的设计单单为了公开课的需要,有这样一个讲练结合的环节,至于题怎么样,并不多考虑。
“通过问题学习的统领,拓展已知与无知之间的张力,引导学生学思结合,推动学习持续深入,学会把问题探究转化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连续建构与学习的有效转移”。在课堂上,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设计的习题是要起到建构作用的,要起到已知到无知的推动作用的,而不是无意义的、无意识的设计。
二、公开课教学中习题设计形式单一
我在观摩公开课时发现教师习题设计形式主要是选择题,比较单一。只不过有的教师是把选择题穿插在讲述过程中,有的是在主体知识讲完后给出几个选择题作为课堂检测。在当今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该多样化、高效化设计习题。习题宜开放,不宜死板。
我们可以根据一节课的教学需要,把习题设计为自助探究型、合作探究型。自助探究型的一般较容易,可以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设计,放在预习阶段;合作探究型一般较难,可以以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填写表格、论述题、辩论题等形式呈现,放在重难点问题理解、课后巩固、拔高阶段。总之,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设计不同形式的习题,通过小组交流、师生互动、教师评价等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辩论碰撞,最终完成课程目标。
我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中有三处习题设计,分别以选择题、表格题、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呈现。第一个习题设计在“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在秦统一的诸多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A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加强 B战争频繁,人民渴望统一
C商鞅变法,秦国富强 D秦始皇雄才大略
第二个习题设计在“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以表格题的形式呈现:
结合第一节课有关分封制的相关内容,思考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什么不同?请大家小组讨论交流,填写下列表格。
分封制 | 郡县制 | |
划分标准 | ||
长官产生方式 | ||
地方与中央关系 | ||
影响 |
而第三个习题设计放在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上,借助三则材料设计问题以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呈现。
习题设计形式多样化,一则使公开课课堂生动化、多样化、不僵化,二则能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为、有所获。
三、公开课教学中习题设计难易度把握不到位
文章一开头举的两则例题就能说明这个问题,过难的题学生理解不了,甚至老师讲解了,还是不能理解,肯定起不了以练促讲的作用;过易的题学生做起来容易,老师也不费事,但是它起不到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问题的作用,也是无效的。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主角,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设计习题时,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这一课堂主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等,有意识地合理设计习题。
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一个习题设计,这个知识点在初中是重点,而本课的重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以在学生回答了诸多因素之后,我立即呈现了这个选择题。高中生要具备一些理论知识,这个题应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来解决问题,相对于初中来说,能拔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实现从易到难的质变。同时,通过这个选择题,教师不用空洞的讲,从而达到以练促进效果。
第二、第三个习题设计相对于第一个来说,相对较难,考查学生的前后知识点联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协作等能力。而在这些较难的题上,我留给学生较长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思考整理学习思路,最终能够对中央集权制度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 公开课教学中习题处理方法简单粗暴。
既然习题设计不是简单的设置几个题让学生做,而是要立足学生实际,立足教学内容的实际,服务于教学,那么教师处理习题的方法就不能简单粗暴。而我观摩的多节历史公开课中,发现教师在处理习题时,大多简单,走过场。习题一展示,基本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或所给时间甚少,然后提问学生或由学生一起来回答。匆匆之间,学生不可能从某一道题汲取很多营养。选择题花的时间少些,所以很多教师在练习环节都设计的是选择题。有个别教师也会设计材料题,而材料题的处理更显仓促。材料题的材料一般在二至三则,学生们看完得个2至3分钟,再去分析题,再去思考答案,总共没有个8分钟解决不了基本的问题。而公开课时间有限,教师只能快速地展示材料、大致分析、再快速展示答案。幻灯片滚动非常快,听课的老师已经是目不暇接,可想而知学生对这个题的感悟。
我认为公开课上教师要想从容处理习题,教师得首先转变课堂理念。2017版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实现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公开课设计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学生去思考。教师讲得少了,学生才有时间去积极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教师要修炼自我,用专业素养滋养课堂、润育学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专业素养,便于我们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和教学体系,在习题设计上能够选择典型的、有价值的,在习题处理方法上才能更科学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线历史教师可以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历史研究数据平台、各种历史教育云平台获得丰富和开放的备课资源,开阔教学视野;可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持教学设计,如基于智慧云平台,将慕课、微课、电子白板等技术和工具应用于教学设计上,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为学生建立更为开放、便捷的学习环境。
新课标新挑战,新挑战新机遇。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要让教师学会从事创造性的研究……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我们作为一线教师,面对课程改革最关键的就是转变自己。以上是我在听评课活动中的一点小发现、一些小感悟,若有不足,敬请指正。愿我们做那个“为了上好一节课,一辈子都在备课”的老师,唯有如此,在“育人”“育己”的道路上,才能绽放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