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宣德年间,不知为何皇宫里突然刮起了一阵斗蛐蛐的风,因为这事儿,朝廷经常向民间征收蛐蛐。这东西本不是陕西特产,可华阴县令为了巴结上司,选了一个送了上去。嘿,你还别说,送上去的这蛐蛐儿,真的是勇猛异常。
如此一来,皇帝大大有赏,上司高兴,就责令华阴县令年年供奉。县令没辙,自己做的孽,到头来还不是得受,坏心眼一动,把这差事摊派给了乡里的官。
当时华阴县街市上全是些游手好闲的混混,他们手里有好蛐蛐,可全养在金丝笼里当宝贝一样供着,不见高价,哪肯脱手?乡官看上头摊派任务,也不得不干,就想出个点子,他将这事儿作为借口,照人头摊派钱款,上头每征收一头蛐蛐儿,底下好几户人就得倾家荡产。
华阴县有个读书人名叫成名,考过几次秀才,可就是不中,为人迂腐,不善言辞,乡官看他老实,就把征收蛐蛐的工作交给了他,成名不知磨破了多少嘴皮子,就是推脱不掉,只能鸭子上架,硬上。
前头说了,这华阴县不产蛐蛐,如今那些个混混又坐地起价,成名收了几次,就把家产给赔光了。眼看又到了征收蛐蛐的时间,成名哪还有家产去购买蛐蛐啊,担心焦急到了绝望的边缘,想着何不一死了之?妻子说:“就算你死了也起不了作用,趁活着赶紧去找找吧,或许运气好还能够碰上呢。”
一想也是,既然买不来,何不自己抓?于是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各个草丛墙角抓蛐蛐,可用尽办法就是没结果,即使捉到一两个,也是些低劣瘦弱的,根本不符合规矩。
上面催,下面交不上,成名一连十几天被拉去打板子,只打到双腿战栗,两股鲜血直流,躺在床上唉声叹气,只想立刻死去。
就在这时,成名迷糊间做了一个梦,他梦到有一只蛐蛐儿威武神骏,一看就是好品相,蛐蛐旁有只蛤蟆好像要跳起,梦醒之后,成名感到非常奇怪,难道是最近被蛐蛐闹得神志不清了?后来一想不对,这蛐蛐待的地方好像就是村东头的大佛阁。算了,死马当活马医,去看看。
成名一瘸一拐的抱着最后一点希望来到大佛阁,他在这里仔细寻找那只梦中的蛐蛐,可始终找不着。就在他准备回去的时候,忽然听到蛐蛐的叫声,那叫声响亮透耳,仿佛在提醒着成名。
扒开草丛一看,嘿,还真是个品相神俊的蛐蛐儿,这蛐蛐个头大,尾巴长,威武雄壮金翅膀,叫声还响亮。成名趴在旁边屏住呼吸,心想:这回可以按时交差了。
哪曾想,一个蛤蟆扑了过来,那蛐蛐见天敌来临,急忙钻到洞中,成名趴在洞口,最后拿着桶舀水使劲的灌,才把那蛐蛐逼了出来,装在笼子中,高高兴兴地带回去了。
捉住蛐蛐后,成名将它看作宝贝。拿回去养在瓦盆里,用蟹肉,栗粉喂它,全家人吃的竟没一只蛐蛐儿好。
成名有个儿子,今年9岁,调皮捣蛋,是附近出了名的熊孩子,成名再三叮嘱他,千万不要打开养蛐蛐的瓦罐。
越是这样说,成名的儿子越是好奇,终于在父亲一次外出后,打开了那只养蛐蛐的瓦罐。谁知他刚打开,那蛐蛐腾的一跃而出,小儿子大吃一惊,连忙上前想要捉住,可蛐蛐三跳两跳满房子到处跑,彰显着它那强健有力的身躯,成名的儿子赶忙上前捕捉,费了好大力气才捉住,可再看这蛐蛐,早已腿断腹破,奄奄一息了。
儿子害怕的哭了起来,将这事告诉了母亲,母亲面如死灰:“孽障!你这是要了你爹命啊!他不打死你才怪。”儿子一听这话,哭着跑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