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自己的营房尚存,便快速奔向营房去寻找衣服,但就在这片刻间,一场强烈的余震再次发生了,营房全部坍塌,136名女兵全部惨死的营房下,惨剧接踵而来,人们不断陷入恐慌。
但是还有大部分人感到疑虑:"真的发生地震了吗?可报纸上都没报道啊",人们的内心普遍皆是如此,按照常理,发生这么大的灾情,各大媒体报刊应纷纷登载。
但那是1970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动荡时期",同时,当时正处于中苏关系恶化时期,苏联还扬言要对中国动"核手术",这样一来,地震时受灾群众就更加以为是爆发了"核战争",这样的一场地震误会便这样展开了。
过了很久以后,国家的报纸上才终于刊登了这一历史性的灾情,但也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云南通海发生地震,受灾地区人民在我党的领导下进行抗震救灾工作"。
令人更为惊奇的是,这次的救灾工作伸出援手的不是丰厚的救灾粮,而是一封封慰问信,一枚枚徽章。虽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但在物资极其匮乏的1970年,这一切都是不可实现的。
灾区人民也顶着这份精神力量向国家提出了"三不要"的主张,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款、不要救济物,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
在大自然的灾难面前,个体总是显得如此渺小,个体的力量是无助的、单薄的,但幸运的是,在这个广袤的地球上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个体。他们有医生、有战士、有农民,当地球上的一方出现危难时,他们总是在第一时间来守护着这片土地,慢慢的,整个世界都变得美好起来。
唐山大地震后,著名导演冯小刚以此为鉴,拍了一部名为《唐山大地震》的电影,以此来缅怀在大地震中牺牲的人民群众,也警示人们正视地震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包括汶川大地震后,人们也设有纪念日来缅怀这一地震灾害,那到了1970年的云南通海也理应如此。面对这些在中国土地上造成的创伤,现如今的人们也理应正视这些灾难,以史为鉴,在今后的发展征途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