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表彰人物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3 05:00:27

丁淑萍介绍扶贫项目

自从事妇联工作以来,丁淑萍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积极作为,在加强妇联党的建设、传承红嫂精神、加强妇联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妇女创业就业、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为妇女儿童办实事办好事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广泛认可。弘扬红嫂精神,深化巾帼脱贫行动。“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是战争年代沂蒙妇女艰苦奋斗的感人写照。随着时代的发展,丁淑萍所在的沂南妇女创业就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沂南,很多贫困妇女通过各级妇联的支持和帮助,实现了“看着孩,做着饭,一个月赚个千多块”。丁淑萍说“我们还注重对贫困妇女的救助,仅“两癌”贫困妇女救助一项,五年来共争取资金300多万元,救助贫困妇女512人。”当她亲手将省妇联提供的1万元救助金,交到一位患病妇女手中时,她饱含热泪,连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妇联。”

据了解,沂南县通过评选扶持“大姐工坊”、“沂蒙大姐”创业就业示范基地、红嫂示范岗,开展“春风行动”、“妇女就业援助月”活动,加强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扶持,全县10万多名妇女实现了居家创业就业。

受历史因素的影响,“一院子鸡鸭满地跑,一桌子碗筷待洗刷”曾经是农村家庭的普遍现象。沂南县“美在农家”工作开展以来,在丁淑萍带领下,通过争取政策资金双向支持、成立红嫂志愿服务队、开展示范户评选、推广“美在农家”广场舞等方式,创建各级“美在农家”示范户13316户。

特别是去年市里提倡的“一花一树富美庭院”擂台赛的推进,进一步提高了村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庭院美、居室美、厨厕美、家风美”成为现在多数农村家庭的风貌。

丁淑萍的爷爷在20世纪30年代就参加了革命,打鬼子、除汉奸。奶奶不仅要照顾一家老小,还要缝军衣、做军鞋、送军粮,默默支撑着革命的大后方。沂南,承载着山东省妇联的根和魂。“英雄事迹激励着我,红嫂精神鼓舞着我,妇联职责鞭策着我……”丁淑萍表示,她和全县各级妇联组织定将继续弘扬沂蒙精神、红嫂精神,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在妇女事业的“第一线”艰苦奋斗、再创新业绩!

曹建秋

云南省丽江市妇女联合会副主席

二十大表彰人物,(5)

曹建秋(中)

2017年3月,时任丽江市妇女联合会维权科科长的曹建秋同志被选派为玉龙县石头乡利苴村驻村工作队员,担任利苴村第一*、驻村工作队队长,她成为了全市屈指可数的几个女*、女队长之一。

初到利苴村时,她面临很多的难题与困惑:一是刚上任,对扶贫政策、村情民意不熟悉;二是村干部和群众对这位女*、女队长不太信任,还抱着观望态度。如何做好基层党组织工作和驻村扶贫工作,都成为摆在她面前的一道道难题。曹建秋驻村工作的利苴村属于云南省的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有13村民小组357户1352人,主要居住着傈僳、普米和彝族三种少数民族。那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民风淳朴,过去由于交通不便,那里的村民守着绿水青山却过着贫穷的日子。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也较弱,党员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发挥不了“领头雁”作用。一些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比较突出。

曹建秋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我一定能行”。面对工作中的一个个难题,天性好强的她硬是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在短时间内吃透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各级各部门的文件精神和具体措施、利苴村的村情村貌,并通过入户走访、召开村组长会议及时了解民意诉求,为开展各项驻村工作打下了基础。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她和她的队员进村入户开展工作更多的时候主要靠的是脚力,有的村甚至要步行两三个小时才能到达,但她从未退缩,在分组入户工作中,她总是把最偏僻、最难走的村组留给自己。在进村入户的路上,她记不清多少回访过同一户贫困户,多少次遭遇道路塌方或泥石流,也记不清曾多少次在交通事故中死里逃生,但她却深深地记住了利苴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每一户每一人。利苴村每个家庭的人口、收入、住房、健康、教育和产业发展情况,她都知根知底;哪个家庭有大病人员,哪个孩子上学有困难,哪个妇女需要帮助,她都能如数家珍。小到动员帮助辍学孩子重返校园,护送大病妇女到医院就医,筹措资金帮助困难家庭度过难关;大到多方牵线搭桥,协调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利苴村的扶贫助困工作……这一桩桩、一件件,她都亲力亲为、不遗余力。

一年,两年,三年……每年到更换工作队员时,曹建秋都可以有很多理由向组织和单位要求调整回单位,但看到利苴村民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睛和一份份不舍的情结,想着村里自己还未完成的工作,想到“群众还需要我”,她毅然放弃了回单位的机会,继续留了下来。面对朋友的疑惑,她却顽皮地说: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是**常说的一句话。在这位女*、女队长的带领下,利苴村97户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有二百多户农户的住房实施房屋改造项目,没有一户家庭看不起病、上不了学。如今,通过近两年的脱贫巩固提升工作,利苴村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人居环境有了显著提升,农村产业得以长足发展。利苴村实现了村村水泥路硬化,大阳能路灯、垃圾池进小组,卫生厕所入户,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真正做到了“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当然,有收获也有遗憾。驻村工作让她与家人聚少离多。驻村工作后,家里照顾老人和管理孩子的任务全部落到了在古城区文旅局工作的丈夫身上,他没有一句怨言,默默地挑起了单位和家庭两副重担。驻村工作期间,父亲去世了,她未能回家见上最后一面;婆婆得肺癌住院,她无法陪伴其左右;两个孩子上学她无法接送,就连高考也没能为他们做一顿可口的饭菜……

就像**所说的那样“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四年驻村工作让她与村民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融入,从路人到朋友、从朋友到亲人。用曹建秋自己的话说就是:驻村工作让我丢掉了脾气和傲气,多了地气和底气,让我深深地融入了农村,融入了农民,驻村工作的时光成了我最宝贵的人生经历。

郁华冰

四川省广元市中级人民法院

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

二十大表彰人物,(6)

“民事案件看似鸡毛蒜皮,对当事人来说却是比‘天’还大的事。作为一名法官,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标尺,解民困、纾民忧,这样,司法就会更有力量、更有温度。”工作中,郁华冰一再告诫自己,用公心审理每一起案件、用爱心对待每一位当事人,用良心守住做法官的底线。

“司法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院裁判是引领社会风气、社会价值的重要风向标,”郁华冰深知,审判权是一种责任,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唯有细之又细、慎之又慎。

周围的同事对她的评价是:“看似柔弱,身上却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

2021年3月到2022年2月,郁华冰在最高人民法院第五巡回法庭挂职锻炼期间,因表现突出,获评最高人民法院第五巡回法庭突出贡献奖被通报表扬。

“法官不仅是公平正义的维护者,还是法治正能量的传播者,更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建设者。”郁华冰认为,“法治”两个字的偏旁部首都是“水”,意味着良法善治的终点是滋养、荡涤人心。

2013年,经过层层选拔,郁华冰成为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栏目首批主讲人之一。为讲好法治故事,让法治好声音温润党群血肉关系,郁华冰精心选题,反复打磨稿件,录制的13期“法官解案”系列节目,播出后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荣获央视“最受观众喜爱节目二等奖”。

或许是雪魄冰心的秉性,二十年的经历与磨练,郁华冰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的忠诚、对审判事业的热忱和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始终致力于将每一个案件办成铁案,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张亚丽

河南省许昌市农业农村局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科科长

二十大表彰人物,(7)

从事粮食生产管理工作十多年来,张亚丽从扛稳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大局出发,时刻绷紧粮食生产这根弦,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出台的强农惠农政策,紧紧围绕服务三农,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这条主线,开拓进取、踏实工作,为我市粮食生产做出应有贡献。

张亚丽还积极组织农技专家,开展在线培训、在线指导、在线答疑。通过线上培训,强化技术指导和信息传递,推动了科学防控措施的落实。并积极协调植保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无人机飞防技术,为农民群众和种植大户做好化学除草及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当好农民群众的“田保姆”。

在粮食生产的不同时期,张亚丽常常深入乡村田间,深入生产第一线,调查走访农户,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农作物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时,张亚丽及时将灾情报告上报,并提出应对措施,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受灾乡村的田间,指导农民作好田间管理,开展生产自救,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在工作中,张亚丽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进“四优四化”和高效种植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在高标准农田区域内,整村整乡整建制发展优质强筋小麦100万亩,占全市小麦种植面积的近30%,并全部实现专种、专收、专储、专用,仅此一项,每年带动种植户增收1亿元以上。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2021年,张亚丽还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

湖北省大悟县妇女联合会

二十大表彰人物,(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