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周昉 簪花仕女图(局部) 绢本设色 辽宁省博物馆藏
唐·阎立本 步辇图(局部)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隋唐时“麈尾”虽定型,但使用范围缩小。“纨扇”起而代之,广为流行。“纨扇”亦即“团扇”,主要以竹木为骨架,制成种种形状,并用薄质丝绸糊成,历来传说出于西汉成帝朝。南北朝时,纨扇扇面较大,唐代早期还多作腰圆形,近乎“麈尾”之转化。唐开元、天宝年以来才多“圆如满月”式样。纨扇深得闺阁喜爱,古代诗词中多有反映,如“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人庭树,从此不相见”。借团扇刻画出少女种种情态或愁思,可见扇子的功能已大为扩展。
北宋·武宗元 朝元仙仗图(局部)绢本墨色 (美)王季迁收藏
北宋·赵佶 听琴图(局部)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元时期纨扇尽管还占主要地位,且更多样化,但同时也出现另一新品种“折叠扇”,即折扇;一般认为是北宋初从日本、高丽传入的。南宋时生产已有相当规模。但扇面有画的传世实物连同图像反映、画录记载,两宋总计不到十件,元代更少。这种情况也许因当时多用山柿油涂于纸面做成“油纸扇”,不宜绘画,只供一般市民使用;或与当时风习有关,虽也有素纸“折叠扇”,但只充当执事仆从手中物,还不曾为文人雅士所赏玩,因而尚未成为书画家染翰挥毫的对象。元代山西永乐宫壁画,保留了大量元人生活情景,“折叠扇”仍只出现于小市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