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村传说故事
井陉县天长镇板桥村,地处太行山东麓,绵河近旁,东距旧县城宋古城5公里,近邻雪花山,西接娘子关、固关,石太高速、307国道驰驱南北,秦皇古驿道纵横东西,据元代墓碑文记载唐大中年间(847—860年)就有此村。相传,村中有一条水沟,为方便通行,沟上搭有木板作桥,故以此取村名为板桥。村现有403户、1432人,村落面积10万平方米,村域面积5.5平方公里。
境内全长10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山基岩层为太古界,山体主要由奥陶纪灰岩组成。境内山峦起伏,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全境由百花山系段延伸入境,分为三支,左支红岸统、鞍子坡、磨姑垴,猪头嘴,洼岭,最后以丘陵形式止于村;中支为房山基、猴头垴、大小北沟,狐子洼,锁探梁,龟山止后,平坦入境。右南支为杨家嘴,郑家垴,黄岸,大坡,钱垴,凤嘴垴,贾家垴入境。
村落四周环山,境内红岸统领,海拔800米,为本村最高峰。全村分为三大部分。主村区盆地型,呈现长形,登高俯瞰,村形如巨船,三官庙高耸,如船头高耸,村西大土垴如链船大台惟妙惟肖。船前凤嘴垴,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似为巨船启碇远行而导航;洼岭区为丘陵型,距主村区2里之遥,处于一丘陵洼地内,绿树四合,远望皆树,无以见村,境内始闻鸡鸣犬吠,俨然世外桃园;后山区为山地型,距主村区5公里,多处于陡峭两山之间,本区纵深达5公里,横不足百米,民居全部为石头修建,错落分布山上,一谷一民居之独特面貌,随处可寻。
板桥村地处秦皇古驿道,建村历史悠久,村落较大,又加上百年来没有大的破坏,各个时期建筑皆存,村内古迹鲜活,到处皆是。
村中有明清古碑石二十多块,明清木匾、石匾4块,王氏历时600年的祖谱,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间留存下的的黄河古阵图,保存完好的明清庙玉大庙、三官庙、老爷庙,造型独特的古戏楼,双峰阁、王家宗祠等,还有三十多处明清大院。村内除典型的王家大院、梁家大院、于家大院、冯家大院外,古店铺外灰瓦屋顶的三合院、四合院比比皆是,院内外保存有影壁墙、翅尾脊,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彩绘、石礅,随处可寻。
板桥村内古树、古民居、古井众多。古树与村同生,神圣与庄严,成为本村历史的见证。有古槐2棵、古杨1棵、龙凤古柏2棵、龙凤国槐2棵、黄莲1棵,长势良好,这些树树龄多高于500年,依然生机勃勃。
村内有造型独特的古民居二百多处,有着光荣历史的蔡家古院,于喜堂家靠崖窑冬暖夏凉居住舒适,清康熙年间建有将军柱子“官帽门”的王石栋石拱券窑,贾锁珍家“无梁殿”,有影背墙造型典范精美绝伦的高凤田家四合院等。
村内泉水井有三十多眼,旱井十多口,水窖三百多座。这些井各具特色,用水量最大的古井为五道爷庙泉水井;口感好,妇女坐月子专用李宅泉水井;传说“饮此水人吃人打架,牛吃牛抵头”的老爷庙泉水井;救人急难的孙家巷泉水井;泡茶、招待贵客时用场水井;还有历经二百多年,依然如故得九九旱井。
板桥古巷众多,其中仅古巷就有20条,典型的有10条,从东至西依次为孙家巷、贾家巷、积德巷、月来巷、于家巷、文科巷、许家巷、王家巷、郭家巷、冯家巷。这些街巷宽窄不一,一般为的2~3米左右,逼仄的仅有70厘米,俗称为“一人巷”。这些街巷长短纵横,有的笔直交叉,有的曲折蜿蜒,街巷之间,或可互相通连,或为首尾相接,或者转弯抹角,给人一种变化莫测的神秘之感。
板桥村建筑古迹遍布。双峰阁东门石匾上题有“燕晋通衢”,西门石匾上题有“钟灵毓秀”,门洞里的秦皇古道板桥双峰阁下留存遗留,秦皇古道的行车辙痕从门洞下穿过,又长又深,足足有30米,深深地镶嵌在光滑的基岩路面里,2000平方米的王家古商铺院,青石建造的驿路铺舍及古骡马大店十几处。
板桥村石器众多,种类多,有用于日常生活的石臼、石碾、小石磨,有用于生产的碌碡、动石,用于建筑夯地基的石猴以及其它用途的石槽、捶衣石、石墩等,林林总总不下三百件。此外还有明万历时期的板桥铁钟,明万历雕二龙戏珠图样的石香炉,有造型美观的元宝石、雕琢精细的莲花石,木刻丹凤朝阳,巧夺天工,八蝠配四对方围四角的王家条形格窗,雕工细致的梁家大院木脸盆架,古朴中透着沧桑的三官庙木香墩,做工精细的于家大院木食盒、帽盒等等。
板桥村民风淳朴,保存下来的传统文化内容很多。有被评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几百年的九曲黄河阵灯会及秦皇古乐,目前村中有传人冯玉庭、杨金保等。有红白喜事完整习俗,有大量的旧式传统生产工具,如锨、镐、锄、钯以及犁杖、种什、碌碡、磙子、砘子、荆耙等田间作业工具;有祖传十几代的王银祥老人捻灯花绝技,有手擀面、缸炉烧饼、荆编筐等民间技艺;有三官威灵、玉大庙、老爷庙、龙王庙、山神爷庙、五道爷庙等寺庙相关习俗从古延续至今。
板桥村自然风景秀美,到处充满动人的传说。一年四季都有怡人的景色,有名胜九龙山风景区,一年四季景色怡人,让你在流连忘返之中,由衷地赞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有海拔800米的红岸统让你东望省会石家庄亦收眼底,有小泰山之感;有像凌空欲飞的五彩凤凰的凤嘴垴;有山势崔巍灵异无比的狐子洼;有各具特色的山洞,如四季热气腾腾的无底洞、云蒸霞蔚的神仙洞、神秘莫测的连环洞、传奇色彩的狐仙洞、玄幻迷离的老虎洞,此外还有龟山、蘑菇垴、莲花盆等。伴随着名山、古迹,板桥村民间传说很多,一座古庙一个系列,一个石桥一串故事,一个山梁一道传奇,一个洞穴一直可以讲三天三夜……
板桥村有着光荣的历史,是军事模范村。在抗日战场,解放战争战场,为民族的解放、共和国的建立付出生命与青春的板桥军人很多。《井陉县志》载有烈士七名,“母亲叫儿子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组成了青史留名的“板桥连”。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立过辉煌战功的板桥军人也有许许多多,一场场血与火的经历,一块块奖章,充分体现了板桥村人的革命精神。
板桥村注重生态建设,在后山区建立了九龙山生态园,将后山区所有古民居,原貌维修,石院、木门、土炕重现天日。同时山上栽满柏树,田内栽满核桃、花椒,同时还将栽培山野菜、杂粮等农产品,板桥人正在逐步恢复原态的农村生活。
板桥村古朴庙阁的建筑风格、古村老宅的魅力、幽谷青山的“秦皇古道”、纵横交错的古老街巷、开门见山的梯田、华北罕见的古树、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光荣的革命历史以及百年记忆的传说故事,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板桥古村落画卷。
1.凤嘴垴的传说
板桥村东有一巨大土丘横亘南北,名叫凤嘴垴,山上林木蔚然,五彩山花漫山缀满,从远看,它蜿蜒盘旋在东南方与远处太行主山系连在一起,像一只凌空欲飞的五彩凤凰。
凤嘴垴高约百丈,垴顶平坦开阔,方圆有几百亩大。垴体土呈青、红、白、黑、黄五色。垴中有凤蛋,名响石,村人称之为“礓礓石”,也称崖鸣,你若站在垴顶喊什么它便能回音。每当晨曦欲露之时,凤嘴垴上鳞次栉比的民居内此伏彼起的雄鸡鸣起时,喔喔的啼声,崖鸣的和旋,伴着房顶缕缕炊烟,仿佛鸾凤合鸣,响遏行云。
相传,古时江南一风水大师西进咸阳,沿秦皇古道来到井陉,遍踏井陉名山胜水说:“井陉好山好水地方很多,能出三斗三升“芝麻官”。他从宋古城后的凤凰岭下来,驻足井陉城,渡过绵河水,西上来到板桥村,抬眼望见凤嘴垴,忽抚掌大笑:“井陉乃典型的‘双凤朝阳’局,必出大人物,贵不可言,贵不可言啊!”。
后来,在明万历年间,井陉城内真出了一个大人物——霍都堂,他到江南做官多年,为官清廉,颇有政声。可是却因此得罪了不少江南权贵。又过了很多年,恰逢一江南蛮子来井陉为官,于是他便带着很多风水先生来“寻机复仇”。
风水先生来井陉后到处兴风作浪,见山断脉,见水引流,将井陉龙脉破坏殆尽,恶事做绝。他来到板桥,目睹凤嘴垴,暗暗吃惊,心想:“呀,真是来的早,若晚来十年八年,这地方就要出真龙天子了,到那时,天子出生,一切已成定局,就无力回天了。”
风水先生回去与江南蛮子密谋几天后,想出了一个办法。
这时节正是五月,俗语说得好“有钱难买五月旱”,在炎热的夏天中午锄草是最好了,趁日头,锄下草太阳一晒就死了。近中午时,板桥村一位贾老汉正在自家地里顶着烈日干活,他拿毛巾擦汗时,一眼看见不远处有两个陌生人,一胖一瘦,鬼鬼祟祟上了凤嘴垴正顶。老人家起了疑心:“这两人肯定不是好东西,我得看看他们捣什么鬼”。老人悄悄地顺着地边,转到了凤嘴垴正顶下的一角落里。只听上面的一人说,“在这,往这儿”,一会另一个人说,“在这儿,在这儿”。叽叽咕咕两个人捣弄了大约有半个时辰,方才形成一致说“就在这儿”。再过一会儿,两人悄悄从垴顶下来,顺原路走了。
贾老汉早在下面等的心急火燎,一见两人走了,不顾年岁大,顺着地南边爬了上去。只见凤嘴垴正顶地里有一小土包,包前有烧过的纸灰还有三炷香燃着,青烟袅袅。老汉扒开土,里面埋着十二个白花花的生鸡蛋。老汉不知何意,心想,这么好的东西,放在这儿不是糟蹋了吗?我拿回去再说。于是,老汉用手巾包上鸡蛋回到村里。
到村后,老汉左思右想,总觉得怪怪的,好像这事有些玄机,中午饭也没吃,就直奔村董阴阳家去了。
董阴阳是板桥庄九村颇有名气的“风水师”,听了贾老汉的叙述,他捻须沉思,说:“好一个借鸡下蛋,移花接木”。
“老哥,啥意思?”。贾老汉不解,望着董阴阳焦急问。
“这是要偷走凤凰脉的灵气,正常经过一天一夜,十二个小鸡就会孵化出来,孵化的小鸡携带凤凰灵气,将小鸡埋在哪里,凤凰灵气就转移到哪里了。”
“现在可该咋办?”
“不妨事,现在他这一招也让你所破,无力回天啰。”
就这样风水先生与江南蛮子的密谋*了,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江南蛮子就借口说凤嘴垴阻挡了板桥村东西交通,出行不便,于是打着“打通凤嘴垴,东西好出行”的幌子四处雇人。人到齐后,他立即动手在凤嘴垴最细的脖颈处,组织人乱轰轰的干起来,惊得山神土地不安宁,一直干到日落西山,玉兔东升,才收工。第二天,干活的又来了,到工地一看,大吃一惊,昨天挖走的地方一夜之间又长得完好如初,与没干时一个样。干活的又继续干,一连干了三天,都是白天干晚上长,三天后仍完好如初。
风水先生与江南蛮子这下可急坏了,对干活的人说:“从今天起,你们分成两组,白天一组,晚上一组,换班挖,看它还有时间长。”
这两伙人没日没夜的挖起来,挖呀,挖呀,不住气的干了整整七七四十九天,果然,将凤嘴垴东西打通,百丈土崖被分成南北两部分,土垴下的大大小小的礓礓石堆积如山。据说,那都是凤凰孕育的精华。从那以后,凤嘴垴上再也没有“众鸾共鸣”的景色,板桥村的风水也被极大破坏,元气大伤。
庆幸的是,凤嘴脉虽断,真龙天子与板桥无缘,但留存在凤嘴垴深处的无数“精华”是挖不尽的。到了近代,村里出了留美博士2人,硕士生3人,大学生155人,科局级干部三十多人,教师71人,其中校长7人,这些数字似乎预示着在新的时代下板桥村的凤凰涅槃。
2.飞来钟
相传明万历六年二月二十四,板桥村南的玉大庙飞来了一口铸铁大钟。
那日天空阴沉,到傍晚时分,突然乌云密布,狂飙骤起,雷声自天边滚滚而来,闪电如长鞭在天空撕开道道长痕。刹时倾盆大雨从天而降,随即在村西南角有一十余丈高的柱状龙卷风呼啦啦拔地而来,到玉大庙处,不偏不倚,龙卷风正中对着庙中一大古树,转了有十几分钟。后来,风散雨收,从古树上传来悠扬宏厚的钟声,原来龙卷风带来一口大铁钟,落在古树上,钟落树杈间,响声嘹亮,余音袅袅响彻十数里。
对此情景,村人无不惊叹,奔走相告,人们争先恐后,纷聚庙里,争相观看这一天外来物。再后来,周围十乡八里村庄的人纷至沓来,一睹铁钟,一个多月玉大庙里人头攒动,人山人海,人们纷纷议论这奇异之事。
后来,人群中有一长者说,昨晚睡觉,梦到玉大王给自已讨梦,说这口钟上面饰有八卦,花样精巧,这是从天上的太上老君爷处飞下来的,是老君爷给玉皇爷送仙丹哩,过一段时间,它就又飞回到天上了。于是,有人就说,这口钟是飞的,那它还会飞走,不如我们砸掉它的翅膀,它就飞不了了。一呼百应,人们就拿铁锤噼噼啪啪将钟的三只耳朵打掉,以防它再飞走,并在树上立钟架,将钟固定,并给这钟起名为“飞来钟”。
3.“双虹桥”的传说一
板桥村位于井陉宋古城西南,是燕晋通衢上的一个驿站,秦皇古道从村中穿过。在村东高约百丈的凤嘴垴东西两侧下的古驿道上有两孔一模一样的石桥,老百姓叫它“双虹桥”。据说,双虹桥的修建与秦始皇有关。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大秦朝,自封为始皇帝,希望自家江山以后二世、三世代代相传至万世永存。忽然有一天,秦始皇梦中遇到天象大变,日月昏暗,且鬼神作怪。梦醒之后遂惊恐不已。在万般无奈之际,有一道人前来指点迷津:制金人十二个,方可稳坐天下;同时采聚天下祥瑞于咸阳城增加王气;海外寻仙药以保长生不死。
始皇帝极信方士道人之言,听后一一照办,随即下令收缴全国兵器集于咸阳,造成铜人十二个,接着派方士道人千人到各地采集天下祥瑞。话说一道人从咸阳出发,一路云游来到太行山下,见太行山山势高峻,白云缭绕,仙鹤灵猿时时可见,秀峰林立,奇花遍野,灵芝人参随处可采。遂心中暗思,奇山异水必有“祥瑞”之结,我且顺山一路跟去,看它落在何处。于是,道人顺着太行西山一脉出发,细细跟来,一走就走了上千里,来到了板桥村的凤嘴垴。
道人立在凤嘴垴上向四周一望,心中大喜,好个龙凤呈祥之地。但见板桥庄三面环山,东面敞开,西南北三面高山巍峨,层峦迭嶂,似朝臣拱卫层层拜伏着中间的凤嘴垴,东面有两峰(乳头山)俊秀挺拔,似玉女双乳,再往东又有一山(雪花山)龙蟠虎踞,蔚为壮观,一股龙气氤氲升腾与脚下的凤凰脉气交相映辉。道人看罢,立即回头,昼夜不停赶回咸阳城,向使皇帝复命。
“仙人所说,朕实欣悦,但不知有良策将此‘祥瑞’移至咸阳?”始皇听罢道人陈述问道。
“圣上莫急,此等‘祥瑞’局形已成,但龙凤二气沿未融合,取回‘祥瑞’还需圣上静听数载。”道人边向始皇帝进献一图,边说:“当务之急,需将凤凰之气急移东方接近龙气,在两气融合之处,山人取回‘祥瑞’易如反掌。”
“快说,龙凤之气如何加快融合?”始皇已迫不及待。
“须在凤凰肋下修建两桥,让凤凰凤翅下生翅,风从云生,助彼一力,大事成也。”道人指着图说,“为使‘祥瑞’无虞,凤嘴垴上居民改姓为贾家(贾暗示假,假者则之处无法吸收祥瑞),凤嘴前移之对面地为龙凤融合称之处为‘郑家地’(秦始皇姓赢名政),桥下来水之沟称之为‘渭家沟’(暗示渭水),桥旁靠山下村民改姓为李家,地名为‘李宅’(暗示骊山),村中向阳的高地面南背北之处为阳坡垴(暗示咸阳),阳坡下平地之民改姓‘王’(暗示帝王),其它民众或姓蔡、姓于、姓许、姓任等二十多姓融合,以合咸阳城内万姓共存,大一统之象。如此构造者,板桥即第二咸阳也,待龙凤之气融合之时,山人定会将‘祥瑞’气带到圣上之处。”
始皇帝听后大喜,立即下旨叫人加紧督办,桥体青石精工堆砌,桥上横板雕龙绘凤,经过九九八十一天,两桥建成。一模一样相距半里之遥的两架单孔青石拱桥横跨在凤凰垴两旁的河岸上,宛如两架长虹卧波,又如凤生双翼。据说当年秦始皇东巡时路过双桥,龙心大悦,御笔亲题“双虹桥”,企盼自已的愿望能早日实现。然而即便如此,人算不如天算,秦始皇终没等到那一天,随着大泽乡里陈胜、吴广手举锄头,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高喊,始皇帝及它后代的所有美梦都烟消云散,荡然无存,然而双虹桥及其故事却在板桥村的祖祖辈辈流传下来。
4.双虹桥传说二
传说秦朝时,秦始皇为巩固自家的万世基业,寻求长生不死,于是在全国各郡县采集“祥瑞”,移至咸阳,增加咸阳的帝王之气。当他发现井陉板桥的凤凰脉与天长宋古城“临城古寨”雪花山形成龙凤呈祥之时,便传旨征集匠人三千,限期三月,在板桥凤凰脉两翼建造石桥两座,让凤凰翅下生翅,加快龙风之气融合,以采集回到咸阳。
咸阳城内圣旨一下,顷刻国内七十二行,凡所涉及到造桥的各行各业能工巧匠通通征召,三天之内总共征集了三千人,皇命又下令三日之后起身开拔井陉板桥兴建双虹桥。
这三千工匠全部是各行业精英,有开山的石匠,打拱桥架的木匠以及伐林木的,搞运输的,描画雕石的,打铁的……,甚至还有给牲口看病的兽医都带上了。这些人年龄都在三十岁左右,身强力壮,各个技艺精湛。
征集到的这些工匠,回到家里,个个犯愁,他们都刚过而立之年,上有老母需要赡养,下有年幼的孩子要人照顾,有的匠人妻子身怀六甲,有的还刚刚成亲……分别之日孩哭娘悲,好不伤心。然而王命难违,期限一到,匠人们还是泣泪涟涟告别家人上路了。
匠人走后不久,厄运就又降临到家中。秦始皇为寻求长生不死之药,听信方士徐福之言,在国内又选拔五百童男、五百童女到海外寻药。这些童男、童女除了要求身体好外,还要求聪颖、俊雅,选来选去符合条件的多是这些精英匠人们的孩子,因为他们遗传基因好。
这些家人犯了愁,眼泪哭得快让渭河水泛滥,万里长城倒塌。于是,一封封书信雪片似地从咸阳到板桥,板桥到咸阳传递。从板桥回到咸阳的书信,很多是父亲写给儿子、女儿的,孩子们还小很多还没念过书,有的父亲是不会写字,因此这些书信说是信还不如说是画,因为书信上画的多是画。
工匠们画的很仔细,所有的画都将板桥村的凤凰山脉画的栩栩如生,将他们双手建的双虹桥画的惟妙惟肖,唯一不同的是在画的一角:伐木的在松下画上自己,挖土的在田中画上自己,开石的的山口画上自己,搭桥的在桥下画上自己,取水的在井上画上自己,管粮食的在大仓边画上自已……形形色色难以述完。
同样,与父亲的命运一样,期限一到,这些幼小的孩子又不得不上路了。母亲哭得死去活来,地动天悲,她们给孩子打点好行装,母亲说:“孩子,看看妈妈,带上你爸爸的信,想爸爸时拿出来看一看,你就不想了。”孩子们牢牢地记住了妈妈的话,怀里揣上远方的父亲写给自已的信走上了未知的路。
后来,这五百童男、五百童女与百工随着方士徐福入海寻找海上仙山,东渡到了“平原广泽”——现在的日本国,教那里的人捕鱼、种植等,徐福自立为王,不再回来。可怜这五百童男、五百童女也只好在日本落地生根了,他们思念自己的亲人,就只有拿出信来看,看松下的父亲,田中的父亲,山口的父亲,桥下的父亲,井上的父亲,大仓的父亲……年深日久,后来,干脆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松下、田中、山口、桥下、井上、大仓……来纪念自己的父亲。
历史过去了一千多年,一代代的日本人走了,但他们老祖宗身上发生的事,通过家族的口传心授一代代传了下来,他们知道自己的父亲,同时也知道他们老祖宗修建的井陉板桥的双虹桥,双虹桥与他们的父亲是一体的。
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10月,日本两个师团从井陉西进山西旧关,途经板桥。当行至板桥双虹桥的日本军队,见桥后,突然变得像绵羊似的温顺,军官全部下马,士兵放下枪,对着双虹桥仆伏参拜,极尽虔诚。然后秋毫无犯,军队过了板桥村。而此前也就是这两个师团刚在井陉北横口制造了“北横口惨案”,过板桥后在三里之遥的邻村长生口制造了“长生口惨案”,接着又在十五里外的核桃园制造了“核桃园惨案”。三项惨案骇人听闻,震惊中外,而处在日本西进山西旧关路上的板桥村,却毫发未损,这细想起来,难道不是与板桥的双虹桥有重大关系吗?
5.狐子洼与狐仙的传说一
在井陉旧城西南十里远的地方,有一大唐古村板桥村,在村西北五里之遥有一地,当地人称为”狐子洼”。
“狐子洼”四面为山,山势崔巍,上面树木茂盛,满山开遍荆香花,发出清香透爽的气味。站在山上远眺望,只见太行山层层叠叠,群峰争秀,远望可见附近几十里的村镇,气势磅礴,云雾缭绕,如同九霄仙境一般。
在洼的西南方靠山顶处有很多洞,荆棘丛生,即使到了酷暑到此地也如冰霜入骨。这些细者如水桶,一个个深幽幽黑洞洞的,大者长约几十米,但高不及人,站在远处,飕飕寒风直冒,令人发怵。附近村里的人割草采药从不靠近此处洞口,孩童放牛更不敢来,都说洞里住着狐仙。
传说清雍正年间,板桥村有一个光棍汉,平日在财主家做佣工,得一些零花钱维持生活,空闲时就喜好打猎。
一年秋天,麦苗刚出土,财主家活少。光棍汉就扛了猎枪,在狐子洼山内的的谷地里转来转去搜寻着猎物。转了大半天,也没见着野兔的影子,心里很失落,便想收枪回家。忽然看见洼地一土坡上有两只狐子,并排站在那里,挤头摇尾,很是亲密。光棍汉心里阵阵喜悦,看来我要走好运了。
光棍汉悄悄地顺着地边,转到了离两湖约十米的地方,方向正好。他瞄准了其中一只,扣动板机,“啪、啪、啪”扣了三下,枪哑了。光棍汉愣了半晌,这咋回事?见鬼了?他心里冒出了汗。自从打猎三十多年来,这种事还是第一回遇到。
情急之下,他的二百五劲上来了,心里说,老子就不信这个邪。于是,他高抬右腿,顺势抬枪,裆下骑枪,照着狐子,“啪”就又来了一枪。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地动山摇,把个光棍汉惊的噗通一声趴在地上。咋回事?原来猎枪枪管给炸爆了,连半根狐毛也没蹭着。那两只狐看了看光棍汉,脑袋晃了晃,摇了摇尾巴,一转身,嗖!嗖!一前一后,上了坡,钻进了山顶下的山洞里。光棍汉也急忙扛起破枪回家。
过了几个月,近腊月的时候,正好邻村长生口梁财主过六十大寿,光棍汉打佣工又忙活了好几天。最后一天,东家管饭,整了几个菜,犒劳一下。好酒不是天天有,光棍汉心情好,不用人劝,自斟自饮喝了起来。天黑后,他怀揣佣金晕晕乎乎踉踉跄跄往家走。
走到本村西沟口,忽然有一群人从沟口的七亩地里呼啦跑出来,拦住了他的去路。为首的一位老爷子,白发、白眉、白须,身后是十几个年轻小伙子,挑了灯笼,拿了棍棒。
光棍汉激灵一下,酒醒了大半,定神一看,全是陌生面孔,“呀,遇劫道了不成?”忙说“老人家,这是为何呀?”老爷子气呼呼地问“好小子,井水不犯河水,我孙子与你素无瓜葛,你为何想伤害于他?”光棍汉想了想说:“老大爷,你我素不相识,无仇无恨,我什么时候伤害你孙子了?”老者听后勃然大怒:“好小子,还敢狡辩,孩子们给我打!”那帮小伙子一听,冲上前去摁倒光棍汉,砰砰啪啪地乱打。光棍汉拼命地逃脱,一边喊救命一边没命地往村里跑。直到进了村,回头看看无人追来,这才放慢了脚步回到家中。这时,他已是鼻青脸肿,皮开肉绽了。
从此,光棍汉常常遭到莫名其妙的暗算,有时走路走得好好的,天上会突然掉下一堆鸟粪正好砸在头顶上,有时深更半夜会听到院落里稀里哗啦如同有小偷光临,有时喝茶时倒进杯里的茶水好像有一股尿臊味……
就这样,光棍汉连受了一个多月*扰,实在无法忍受。过春节时,他拿出多年的积蓄,买了丰盛的供品,在狐子洼对着山洞的地方上了香,磕头认了错,又将数不清的大红布条,挂满山上的大小树枝,以表诚意。从此以后,他才没再出过什么异事。
6.狐子洼与狐仙的传说二
相传清光绪年间,板桥村一许姓人家的孩子,远离家乡到当时的北京城一家店铺里当徒工。北京城距板桥村千里之遥,当时出行靠的是马车,往返一次,花费很大,时间也很长。因此,这孩子在北京城一住就是三年整。
前两年在北京城,小孩子充满了好奇,到了过年时,满北京大红灯笼一挂,鞭炮声声,大街小巷,卖吃的,玩耍的,热闹景象比在家里爷爷讲的更好更令人激动,因此,在北京城过的前两个年也不很想家。
到了第三年的腊月底,店铺关了门,打工的伙计们都回家过年了。除夕夜这天,这许姓孩子又到大街上溜达,此时的北京城热闹非凡,城里的小孩子一个个穿新衣,戴花帽在父母的陪同下,有的放鞭炮,有的看热闹,有的捉迷藏……此时此景,这许姓孩子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毕意还是个孩子,越想越伤心,就在胡同里抽泣起来。
这时,一位白发、白须、白眉的老者坐着一黑驴小车从他旁边经过。老者见这孩子小脸哭得通红,就停车,摸着他的头问道:“好孩子,过年了,喜庆如此,你因何一人在此啼哭?”孩子止住哭声说:“老爷爷,我在北京城学徒三年,期间未尝回家一次。今日除夕之夜,见别人家家团圆,户户欢乐,因此勾起思乡之情,心中无限思念双亲,故而悲痛难忍,不由失声。”老者听罢又问:“你是何方人氏?”孩子答道:“我是河北井陉城西南板桥村人”。老者说:“孩子,莫哭了,爷爷正要去板桥村的‘狐子洼’,我顺路捎你回去。”
这孩子小时放牛常到狐子洼,对那地方很熟悉,心里想,那里没人居住,为何去那儿?心中疑惑非常,但转念一想,爷爷也许是和我们村的人一样,到那烧香乞求狐仙保他长寿吧。于是,许姓孩子就上了老者的车。
老者嘱咐他说:“外边风大天黑,万不可掀开窗帘往外看”。
此时已入夜,这孩子听从老者的嘱咐,闭目而坐,一路上似睡非睡地昏昏沉沉。只听得风声呼呼,车行如飞。行至鸡叫,老者轻轻地拍了一下孩子的面门,他才清醒过来。老者对他说:“车已经到了板桥,你就自己回家吧。”孩子揉眼一看,眼前正是板桥村,此时村凤嘴垴的民居里已炊烟袅袅,村中的鞭炮声声入耳。他转过身去想向老者道谢,谁知连人带车却不见了踪影。
孩子回到家中,父母又惊又喜,忙问:“孩子,你是如何回来的?路上走了几天?”这孩子便将昨晚上的奇遇叙说了一遍,家人们无不惊奇,大家细想方解,肯定是狐子洼的狐仙老人家显灵帮助了孩子。于是,第二天许家准备了香、供品、红布到狐子洼感谢狐仙。这事最后传遍全村,大家都相信在狐子洼真有狐仙,而且还是好狐仙。
7.玉大(dai)庙里显圣大王由来的传说一
井陉天长宋古城西南的板桥村,古时秦皇古道从村中穿过,为晋冀通衢上的古驿站。在村东有一庙,乡人称为“玉大庙”,庙里供奉着显圣大王,虽历经数百载,现今依然香火鼎盛。庙里的显圣大王是何许人?他如何到了这板桥庄?这中间有一段故事。
相传庙中显圣大王名叫颖叔考,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郑庄公手下一位大将。他智勇双全,献计使郑庄公“掘地见母”,成就一代霸主人伦团圆之念;在讨伐许国战役中,又身先士卒,率先举大旗登上敌城,为郑国立下首功一件,可乐极生悲,乱战中自己却遭嫉妒自己才能的子都暗箭伤害。
在伐许成功的庆功会上,死去的颖叔考当众显神附在子都身上,让子都说出暗害自己的实情,子都在庆功会上随即七窍流血而死。于是,庄公感颖叔考的灵验,下旨敕封颖叔考为显圣大王,并在各地建庙祭祀。
在秦皇古道上,山西省平定县槐树铺乡的古驿铺,古时店铺鳞次栉比,南来北往,三教九流,商贾走卒,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在这繁华的古驿铺有一庙为九龙大王庙,庙里就供奉着显圣大王。这位显圣大王红脸黄袍,双目如炬,长髯拂胸,威严有加,凡人有求必应,尤以求雨灵验四方。于是,百里之内的善男信女们纷至沓来。
在清雍正年间,板桥称为板桥庄,管辖周围九个村,板桥为庄主。雍正三年连续几月,滴雨未下,大地草枯木焦,田间土地龟裂,庄人吃水要到十里之外的绵河取水。为求生计,庄主聚众而曰:“天焦地烈,民不堪负,吾等为村人之望,若不求良策,日后必为乡人所不齿。”众议之下,庄里派人到古驿铺请显圣大王求雨。
庄人来到古驿铺,拜见庙里的住持说明来意。庙里住持一口回绝说“此地距板桥,山高路远,道路崎岖,行人尚通行不易,况抬请大王一同回去,难保途中不虞,万万不可。”庄人百般哀求,好语说了几大车,仍不奏效,最后庄人拿两吊钱三张白面饼悄悄送与住持,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道长乃世外之人,修心得道,成就仙体,生慈悲心,安忍一庄九村百姓于火热不顾乎?”主持默然,收下钱物,同意将显圣大王请到板桥。
回村后,庄里九村数千人蚁聚而来,虔诚祈祷,长揖不起者遍地可见。庄里庄外家家户户捐资捐物,出工出力,为显圣大王披红挂彩,打扫场地,清理街道,搭建戏台,敲锣打鼓声响遏行云,焚香燃纸烟笼晴空。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第三天,久旱几月无星点云的板桥庄上空忽然彤云密布,天空如同黑幕悬挂,接着东南风就地而起,挟着珠子大的雨珠噼里啪啦骤然而至,不一会儿,天空垂帘,板桥庄内普降甘霖。
雨停日出,一架彩虹映在天边,村内村外田间地垄站满了人,指手画脚纷纷说这雨来的神奇。后来,从外村传来信息说,此次降雨是边界雨,除板桥庄外,其它村基本没下雨。欣喜若狂的村人闻听此事,更是难抑心中对显圣大王的感激之情,于是夸官唱戏以表谢意。
求雨结束后,庄人为兑现对古驿铺住持的承诺,八抬大轿,前拥后护抬着显圣大王的神像送还九龙大王庙。然而送行人还未走到村口,忽人群中一阵*乱,原来有一位护轿行走的中年男子突然坐在地上,双腿盘式,两手抓住轿杆,声音异常,口中大呼:“彼用银钱两吊白饼三张将吾神已卖,吾神不回也。”
村人闻此皆诧异万分,抬轿继续西行,可是越往西走觉得神像越重,八个小伙子走不了几步就累得气喘吁吁。一个抬轿人说:“显圣爷爷,您是不是真不愿走啊,那我们抬你往回走,行不?”于是,大伙掉转轿头往回走。嘿!真奇怪,轿头往回一转,抬轿的人马上就感到神像轻了许多,往回走,越来越轻。于是,庄主决定不往回送了,事后为了实现承诺,只好按照显圣大王的面重塑了新神像送还了古驿铺九龙大王庙。
就这样,显圣大王在板桥村里有了新的庙所。又过了几年,到大清雍正十一年,庄里人按照古驿铺大王庙里供奉的神像又增塑了藏山大王和海龙大王。于是,玉大庙里就有了三大王一起共受庄人膜拜。
8.显圣大王抢雨的传说二
雍正年间,距板桥村十里之遥的吴家垴村请山西白面的神像——灵灵大王回村求雨,路过板桥时,吴家垴的年轻人将抬神像的驾转了三圈。回到吴家垴求雨期间,吴家垴下雨不大,刚刚湿了地皮,而板桥庄却下了透雨。吴家垴人不解,后灵灵大王像压下人说:“吾神路过板桥时遇见了一个红脸大汉(显圣大王是红脸),打了吾神三护板,抢走了七分雨,故在此地下的雨不大”。说来也怪,每当板桥庄设坛求雨,如果能下雨,则正好是板桥庄范围内下大雨,其它地方下小雨,并且是一阵大一阵小的阵雨。所以板桥庄流传板桥下雨下的是边界雨,这是显圣大王对板桥庄人的恩惠。
9.冯构堂与张之洞之白面大饼轶事
冯公讳构堂,字肯斋,井陉板桥人,清咸丰戊午年举人(拔贡)第四十七名。
公少时家贫,时饥无以果腹,然存仁义之心,每有乞食临门,常出食以馈,以至已身饔飧不继。即此公亦乐此不疲,日常则嗜学成癖,手不释卷。常与人言:“圣人之训,穷且不坠青云之志,吾等读书之人,三日无食,是为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饥则有甚,断不可一日无书,一日无书便觉面目可憎矣。”
公少年赴乡试,一举成名,文章辞赋,冠绝当时,皇赐“乡魁”“荣膺国选”两匾悬于家门。公至此心气稍高,每有天下之功名有如探囊取物之思。
值大会之年,公上京赶考,逆于旅舍,一日昏暮,一年轻书生望门投止,而客宿邸满,年轻人计无复之,坚请容纳。公动恻隐之心,慨然邀之,共处一榻。言谈之下,方知此人为张之洞。
时张饥馁,公出家乡之白面大饼与之,张食之谢曰:“素昧平生,蒙兄仗义相助,终身不忘”。公曰:“小利安敢受此大惠,你我同为天涯落拓之人,不必为此挂齿。”食讫。两人倾心相谈,话语惬和,谈古论今,遂为知己。夜深,公与张摆桌对弈,公自负井陉之中未遇匹敌者,心意扬扬,张静如松,流波不动,公自败城下一局。公大异之,屏气凝神,再战,三战。终场,三盘公皆负于张,于是公深服张之棋艺。
后会试毕,公与张同议所答试题。公读张之文,字字珠玑,条条洞若观火,不禁击节赞叹曰:“此等佳文,今科蟾宫折桂能有何人!”张读公文亦对公直言曰:“兄长试卷所论之言,圣人之心已备,诚真言也,然所议之处,论多,实少,怕是文高难入世人眼。”公自愧文不如张,但对张之评语亦不深信,心思:“仆自不如你,然榜上有名亦非易事。”
及放榜时,张一语成谶,公铩羽而归,名落孙山。张中状元。于是公自愧弗如。
数年后,张调任山西巡抚,赴任途中,过井陉停驻县衙,修书于公,中有言曰:“与兄一别数载,常思兄之白面大饼,明日冀莅临贵处,不知弟还有此口福否?”公之回书极简,仅一字:“有”。张见回书,开心大笑。
翌日,张轻车便服,自到冯家访公。公具馔,中有大饼数张。张独食白面大饼后言“味道如昨,味道如斯”。食毕对公言:“黄钟何可长弃,望兄随弟西行,可否?”公言:“是殆有命,士得一知已足已,吾年事已高,不能如弟所愿,望见谅。”最后,不得已,张与公别,赴任太原。
10.王家大院的故事
王家大院主楼,古朴典雅,闻名井陉,它的存在不仅给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建楼历程更是跌宕曲折,极具传奇。
崇祯年间,板桥村有一人,名叫王位,三十多岁,不善言辞,可精事理,为人通达,睿智聪明,不好喝赌。王位经常身带烟荷包,手握长杆烟袋,为生活拮据而奔走。
一次因住房不如意而愁心不展,在多个好友的鼓动下,第一次用烟盒包里的四枚铜钱,参加了赌博。真是机缘巧合,天随人愿,一赌便赢,越赌越赢。而同时参与赌博的富豪郭建生连赌连输,想扳又输,这样几个人连续赌博,历时三天四夜,郭建生将家中钱输得一干二净,而王位赢的钱雇人用萝筐往家里担,共贮了十二三大瓮。这就是建生倒霉发王位的故事,至今在板桥流传。
王位赌博发财,心满意足。计划建楼的目标有了保障,于是将不如意的旧房拆掉,雇人脱土坯,买砖瓦,备木料,做房梁,破木板,搞装修,建楼事业干得井然有序,轰轰烈烈。可是,顺景不常捉弄人。当楼的第一层快要建起时,祸事从天而降,王位陷入了一生中最大的困境。
王位的侄子王小三,18岁,年少好动,因酗酒醉后,将住在大兴店中的客人大小十三口全部*死后,自刎而亡。这样特大的*人案,惊动全乡,震动朝野。正定府尹勒令井陉知县限期破案,不知是因王位发财受妒忌,还是得罪官府遭报复,官府不问青红皂白将王位逮捕入狱,真是呼天不应,叫地不灵,建楼的宏图全部落空。
在狱中,知县指挥衙役对他严刑拷打,灌辣椒水,坐老虎凳,扎杠子,针刺吊打,各种酷刑用尽,可是他宁死不屈,始终没有承认王小三的*人是他教唆的,他是主谋。知县无计可施,又无任何人证物证,只得把他投入牢中,掩人耳目,消磨意志。并且,不许任何人探监送物。
时间一晃三年过去了,家里建楼停工无人管。王位在狱中也出不来,外人议论家人急,真是没有办法。这时年仅14岁的女儿王金巧托人情使贿赂,到狱中探监,看到父亲伤痕累累,意志消沉,痛心疾首,决心激励父亲树起信心,打赢官司。她亲自击鼓喊冤,为父叫屈,惊得知县升堂再审。能言善辩的王金巧,在公堂上辩得知县哑口无言,只得将王位从牢中提出再审,王位见女儿胆大善辩,打赢官司的信心由然而生,他要求知县将大堂设在城皇庙中,为了结案,知县只得答应。
在城皇庙里,面对高大庄重的皇爷塑像,知县焚纸烧香。面对圣神,面对知县和如狼似虎的衙役们,王位大声发誓说:“王小三*人,如果我是主谋,让我跪在火链上,不得好死。”说罢,昂首阔步走向烧得发白的铁链前,跪了上去。只听两膝盖丝丝作响,满庙腥气扑鼻。可是王位上身依然挺立,咬牙沉默,若无其事。可能是王位的精神感动了上苍,王位的冤屈激怒了城皇,突然,站在堂下的一名衙役扑倒在地,昏了过去。等到酒醒时,说话声音发生了改变,像是王小三的声音,他说:“我是王小三,因在店房听到那几个人说我母亲的坏话,侮辱我母亲,一时冲动,我把他们全*了。一人做事一人当,此事与我二叔无关,不要冤枉他。”说完又昏了过去,醒来时恢复原状,看见大家都在看他,不知道发生了事。从突发的情况判断,知县认为王小三的阴魂附在了衙役身上,这才弄清了事实的真相,只得再判。三天后,无凭无据,将王位无罪释放。在全家人高兴之余,王位却因跪火链双膝坏死,不能站立,只能靠家人抬着他回家。
回到家里,王位忍着受刑的疼痛,坐在圈椅上叫家人把他抬在半途停工的楼前,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下决心继续大干,一定要把楼建起,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人将生锈粘在一起的铜钱在碾子上撵开,偷工买料,建楼事业又干了起来。王位每天用人把他抬到施工场地,亲自指挥监工,披星戴月,不惧寒暑。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终于将这个浩大的工程干完。看着宏观一体的主楼,主厢房相配的王家大院,他的脸上呈现出满意的笑容,眼里流出了激动的泪花,终于成功了。
王家古楼矗立在群房之中,它的高大让人羡慕敬仰,而主人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
11.县太爷为孙谋挂匾
孙谋(1804~1888年),居住在井陉板桥东街孙家街,以农耕为生。自幼习文,嗜好医学,在闲遐之余苦读《伤寒论》《温病学》等医学经典名著。通过刻苦学习,能独立处置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尤以擅长诊治痘疹(天花),有其独到之处。
天花是当时一种烈性传染病,其发病特点是传播快,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发病年龄以十五岁小儿为主,多家医者对此病束手无策。在那缺医少药、贫穷落后的年代,贫苦百姓得了病只能听天由命,对来势汹汹的天花更是让百姓雪上加霜。
孙谋50岁那年,板桥及邻村得天花夭折的小孩达20余名之多。面对天花病对广大民众的大势肆虐,孙谋看在眼里痛在心中,暗下决心要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救民于水火。他苦读经典著作,采用土、单、偏验方之精华,采用本地草本植物及价格低廉的中草药,用于天花病的治疗。功夫不负有心人,孙谋自己独创治疗天花病方案在临床应用中获得成功,为广大民众解除了疾病的痛苦。
咸丰七年,时任井陉县县太爷的张仲祉之子得了天花病,经多家名医诊治均疗效欠佳,张公子病入膏肓,奄奄一息。有人建议县太爷,板桥孙谋对治疗天花有独到之处,疗效显著,不妨一试。县太爷一听,随即吩咐衙役备马,到板桥请良医给儿子看病。来到板桥孙谋家之后,说明来意,孙谋即刻应允。
孙谋认为自身为一介草民,未有给人家看好病,不能骑马,故徒步赴县衙。到达县衙,顾不上寒暄,迅即前往病室。只见几位身穿绫罗绸缎的县内名医围在病榻旁,一筹莫展。当时患儿高烧不退,口唇青紫,呼吸窘迫,病情极度危险。经望闻问切后,孙便出具药方,草药一剂,水煎服。孙谋稍等片刻即步行返回故里,临行前嘱其家属说:“如果一剂药后有效就再叫我,如未见疗效就另请高明”。一剂药服下后,孩子病情大有好转,疗效甚好。
第二天,县太爷派衙役再次请孙谋诊病。这次孙谋骑着马到达县衙,经详细诊断,再出具处方,草药三剂,嘱其不必复诊。患儿经过连服药后,病情痊愈。县太爷为答谢孙谋看病之恩,便以重金酬谢孙谋,却遭婉言谢绝。县太爷一心想报看病之恩,最后想到做匾一副赠与孙谋,以做酬谢。他派人到孙谋家门口丈量尺寸。匾额为县太爷亲笔书写“华发重生”四个金光大字。
择吉日良辰,县衙三班衙役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县太爷乘八抬大轿,轰轰烈烈到板桥为孙谋挂匾。
为挂匾一事,孙谋却发起愁来,家境贫寒,招待不起。因孙谋是个尊老爱幼之人,这个匾要挂在继母住的大门上,他便嘱咐弟兄们,共同筹集银两,筹办贺宴。是日,县衙来了三四十人,热闹非凡,宴席为四荤四素,馍馍席。
孙谋一生简朴,以悬壶济世、助人为乐为荣,给人看病,从不收人礼金,深得百姓赞颂。
12.板桥村董姓家族的由来
大明朝万历年间,太行山麓,井陉县宋古城西南方板桥庄内发生了一件奇闻。
相传,庄内有一妇人,身怀六甲,不幸身亡,死后葬于村北岭后山内。时隔数月后,一件怪事便发生了。每天一到日落西山,便有一妇人身背一婴儿在庄内出现。逢人便咬其脖颈,吸血伤人。这就是当时人称的墓虎。一时间闹得庄内人心惶惶,每天在日落之前,便家家紧闭家门,人人足不出户,整个村庄陷入一片鬼魅的阴影中。
庄内有一姓许的先生,人称许半仙,自身有一些法术,见此情景,就想施法擒拿,无奈其一人法力不够,不能如愿。情急之下,遂到处打听,终于听说,山西平定州槐树铺有一董德先生,法力高强。他即刻起程,独自一人前往寻访。行至槐树铺后,经再三寻问,终于找到了董德先生的家门。他装作问路之人,要求相见,董先生婉言将其拒之门外,不与见面。许先生再三恳求,董先生才叫下人问其究竟有何事情。许先生只说自己一路走来,饥渴难忍,想讨杯水喝。董先生一听,深悉来人一定有事相求,遂请其入内。
两人一见面,董先生便施动法术,顺手拿起一把笊篱,在水瓮里舀水请许先生喝。许先生也不示弱,摘下头上的网套,将笊篱里的水接住,一口喝干,并连声道谢。
董先生见此人亦不寻常,遂哈哈大笑,挽其手而进入客厅叙谈。许先生遂将原委说出,恳请董先生与其联手施法除害,董先生一听满口答应。来到板桥庄,两人共同施法,用朱砂写符,等到日落墓虎出现之时,将三道仙符分别贴在墓虎脑门、胸口、腹部三处,将其捉拿归棺。又用七寸钢钉钉在墓虎腹部,将鬼婴之气治住,这才将墓虎伤人一事平息。
庄内百姓对此赞不绝口,齐声拱手相谢。庄内有一郭老先生,见董先生有如此才华,遂将其女许以为妻,并赠土地房屋。从此董姓家族便入住庄内延续至今。
13.板桥于氏半朝銮驾及皇封圣旨
相传,明朝名将、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于谦之十一代子孙于时雍,在清康熙年间从于家村迁居到板桥村。从此,于氏家族植根于板桥村,创基业,育子孙,繁衍生存。嘉庆十三年(1808年),于谦的十五世孙于来章考取功名,任河间府教谕之职,其父于澜貤赠修职郎,其母李氏貤赠孺人。
在河间府任职期间,于来章结识纪晓兰。纪晓兰河间府人,当时纪年事已高,思乡情浓,常回乡探视,两人遂相识,遂成忘年之交。后纪发觉于文才博众,品性敦厚,举止端庄,于是经纪引荐,于来章到皇宫任教。任教期间,于所教皇子学识颇受嘉庆皇帝赞许,为表其功,嘉庆帝钦赐于半朝銮驾,颁发圣旨,逢山开路,遇水造桥,并恩准其带半朝銮驾回板桥村光耀门楣。
此后,板桥于氏后代辈辈沿习成规,每逢清明节、十月初一都由于氏家族掌门带领子孙,手执祖辈流传下来的皇封圣旨,由于氏子孙抬着半朝銮驾进行祭祖。此举一直沿续到民国期间,因战乱不得以终止,半朝銮驾与皇封圣旨由于氏后人保存起来。
十年动乱,“破四旧”运动在板桥村轰轰烈烈开展,于氏十八世孙于冬狗迫于形式将家中地窑所藏的半朝銮驾金瓜、朝天凳、肃静回避牌及皇封圣旨取出,交付村晋剧团保管。后辗转几十年,最终因保管不当,可叹这旷世之宝,仅连一件也没有留存下来,全部散落遗失了。
14.板桥四举人与师为民请愿的故事
板桥村里有一位梁彦藻老先生。一人教出了四个举人,颇受村内百姓爱戴。
相传在大清朝道光年间,老天爷和老百姓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整整一年未落一场透雨,地里的庄稼几乎绝收,百姓们只能挖野菜贴补充饥。尽管年景不强,但官府的粮税可照收不误。此时,梁老先生的门徒冯构堂、郭建生等四举人共同合谋,由他们四人抬梁先生到县衙为百姓请愿,要求免粮免款,为老百姓渡过难关。
次日,在全村百姓的拥戴下,师生五人一同来到县衙。时任知县观罢此景,暗自一惊,心想,一个小小的山村,竟有四个头戴明晃晃顶子的举人抬着一位老者为民请愿,可见这位老者并非常人。经询问才得以知晓,此人原来是举人的老师梁彦藻。知县大人恍然大悟,理解他们为解百姓饥寒之危的良苦用心,当即答应免去全村粮款,帮老百姓渡过荒年。从此,老百姓便流传下了一段佳话:
板桥有位梁先生,
一师教出四举人,
为帮百姓度灾荒,
县衙请愿留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