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环 兽医师
1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红鼻病”)
病因学和发病机理:IBR是由牛疱疹病毒1型(BHV-1)引起的。除了呼吸道疾病,由BHV-1引起的其他的主要综合征还包括流产和生殖道感染。BHV-1.1是呼吸道亚型,BHV-1.2是生殖器亚型,BHV-1.3是脑炎亚型。最后命名为BHV-S,这是一种特殊的疱疹病毒。巴氏杆菌是常见的继发性侵入病菌。BHV-1可以使小牛发生严重的疾病,包括发热、流泪、流涕、呼吸窘迫和共济失调,最后导致惊厥和死亡。
临床特点:常见的呼吸型IBR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鼻(因此,本病的另外一个名称为“红鼻病”)和眼睛的病变。饲养场的牛群尤其危险。在幼年牛群中,几头犊牛可同时发病,出现泪溢和精神沉郁。病情严重者,如杂交新生犊牛反应迟钝、嗜睡、食欲减退和腹部紧缩,分泌黏液脓性鼻腔分泌物,鼻黏膜充血且出现淋巴结病,有时出现剧咳。急性阶段,眼睑结膜严重感染或充血,在眼角附近可见到特征性的、小的、凸起的红斑。继发感染可导致脓性眼鼻分泌物,还出现IBR典型的脓性结膜炎症状,但不出现睑痉挛。病畜尸检见严重的坏死性和出血性喉气管炎。严重病例的鼻中隔的黏膜坏死脱落。若黏膜血管破裂,则有出血。龟头包皮炎可发生于BHV-1感染。母牛可发生传染性脓疱外阴阴道炎(IPVV),呈多发性的分散的脓疱。
鉴别诊断:无并发症的病例,根据特征性症状,特别是发热和眼睛的损伤很容易诊断。在疾病暴发地区,病毒分离或检测抗体是较好的确诊办法。大批奶样抗体试验是了解牛群状态的一种简单而经济方法。
治疗要点:许多出现眼损伤的牛只能自行恢复,然而存在繁殖力下降和流产率升高的危险。需使用抗生素来预防或治疗继发感染(巴氏杆菌)。种牛、后备母牛以及小牛可从2月龄开始经肌肉或鼻内途径接种改良的活疫苗。牛应在免疫2~3周后才能进入饲养场,但其免疫应答较差。一些欧洲国家通过血清试验,淘汰阳性牛或严格实行分群管理,已成功根除IBR。
2 巴氏杆菌病(“船运热”,“运输热”)
肺炎巴氏杆菌病通常是由生物型为A,血清型为1的溶血性曼氏杆菌(巴氏杆菌科的一个新成员)引起的,有时是由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多*性巴氏杆菌和嗜睡嗜血杆菌引起的。巴氏杆菌病通常继发于呼吸道病毒感染。
病因学和发病机理:应激后,如运输和/或病毒感染,上述微生物迅速增殖且蔓延到气管、支气管和肺。化脓性隐秘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继发感染细菌。
临床特点:患牛可出现严重的呼吸窘迫,头和颈前伸,张口呼吸,口吐泡沫,死亡迅速。巴氏杆菌病患牛出现明显的严重的呼吸症状,反应迟钝,食欲减退,发热,湿咳。听诊前下部肺区有喘鸣声,呼气时出现呼噜声。对一头牛(临床病例)进行尸体剖检,除了支气管充满泡沫外,肺尖叶和心叶呈暗红色,轻微肿胀,质硬且含有脓肿。膈叶正常。在肺胸膜表面可能有纤维沉积。肺的病变是趋于对称的。在牛的尖叶和心叶的肺炎区域有分散的、灰黄色的脓肿。
鉴别诊断:诊断依据为采自下呼吸道物质的或死后肺组织的细菌培养结果。应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血清学试验对诊断无意义。
治疗要点:对感染牛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并持续到临床症状消散之后,以将慢性肺脓肿的发生减少到最少。肺充血且呼吸症状严重时,NSAIDs的应用很重要。巴氏杆菌类毒素疫苗能有效控制病情,但对于免疫应答较差的幼牛则需用几倍剂量。
3 出血性败血症
本病是由B:2型或E:2型多*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牛的一种严重的,通常是致命的败血性巴氏杆菌病。
临床特点:本病以突发高热、呼吸困难、流涎、热且疼痛的皮肤肿胀、黏膜下层瘀斑为特征。主要发生于亚洲、非洲,偶尔见于南欧和中东的一些地区。大多数在雨季暴发于河谷和三角洲地区。根据典型的尸检特点,即水肿、广泛出血以及心包积血可以迅速诊断。除了出血,肺炎的变化较少。
鉴别诊断:本病需与肺炎型巴氏杆菌病、牛瘟、炭疽、急性沙门氏菌病相鉴别。
防治要点:及时进行药物疗法。疗法1:抗出血性败血病血清,大牛60~100ml,小牛20~40ml,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注射后12~24小时内病情未见好转,可重复应用1 次。 疗法2:青霉素,200 万~300 万IU,肌内注射,每日4 次;硫酸链霉素,200 万IU,肌内注射,每日2 次。直至体温下降、全身症状好转后,继续用药2日。本方与方1 合用效果更好。疗法3:10%磺胺嘧啶(或磺胺噻唑)钠注射液200~300ml,静脉注射,1 日2次。直至体温下降、全身症状好转后,再继续用药2日。犊牛剂量减半;15岁以上老牛剂量酌减,与方1合并用药效果更好。每年使用2次疫苗进行预防,最好使用油佐剂疫苗或明矾沉淀疫苗。
期刊协同采编系统 http://slbl.cbpt.cnki.net/EditorB2N/in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