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宣传资料
跟咱们这代人当年的学习机,有异曲同工之妙,体面人讲话那肯定都说是“学习”,至于说青少年拿到手学的是打枪还是搏击,那就得让青少年自己把握了。
所以说尽管苹果官方对游戏采取了一个非常冷漠的态度,苹果电脑的游戏生态还是坚持到了90年代。这个跟产品力也有关。虽然乔布斯和沃兹离开了,但是他们奠定下来的技术基础留了下来。相比当年的竞品,苹果电脑的图形、声音、网络性能都是比较领先的,很吸引开发者。
而且苹果董事会虽然在产品和市场判断上比较短视,但也都是老生意人儿,把产品的专业形象立起来之后,确实把企业市场经营得不错,虽然坚持了高价策略,但企业也的确愿意买账。于是呢,就吸收了一批人类高质量用户,所以开发者在苹果平台上做游戏,虽然得不到什么官方支持,但也能有点赚头。
不过一家公司如果视野不够长远,那危机还真是说来就来。90年代初,苹果靠着对专业定位和高价策略的坚持,终于把物美价廉的DOS PC送进了千家万户。之前苹果的高价策略能好使,也是靠着PageMaker这类生产力软件,垄断了电脑排版市场。微软这边用户量逐渐变多之后,各种生产力软件自然也来了。现在功能都差不多了,价格倒是差很多,那该选哪个、企业心里还没点数吗?
就这样,乔布斯打开消费级市场的愿景,被PC给实现了,然后PC反手又把苹果经营多年的企业市场拿下了不少,这一步棋,就叫“农村包围城市”。这时候*疯了的PC一点没有停手的意思,拎着西瓜刀转头就劈向了苹果最薄弱的一环,游戏。当年苹果董事会是一点也不想把自家电脑跟游戏联系起来,但是PC阵营就完全不一样了。
1995年,为了宣传Windows 95和DirectX技术,微软的盖茨盖老板,直接钻进了毁灭战士的游戏世界里,整了个世纪大活儿。这波操作实实在在地拉近了Windows和游戏社区的距离,里头提到的DirectX技术也深受游戏开发者欢迎,形成了日后Windows电脑游戏生态的坚实基础。
毁灭战士游戏中的比尔·盖茨
这时候再看苹果的动作就很有意思了,消费级市场和游戏市场终于成形、并且得到了验证之后,曾经视游戏为洪水猛兽的苹果,在1995和1996年联合万代公司,在日本和美国推出了面向家庭娱乐的Apple Pippin,可惜为时已晚,销量惨淡。
从这儿其实能看出来资本的特点。因为短视,所以它也无所谓立场不立场的,今天反对游戏,明天就能拥抱游戏,反复横跳,哪里有钱跳哪里,但终究是做不成划时代的事,做不到行稳致远。
等到1997年乔布斯带着操作系统回到苹果的时候,苹果这家公司已经接近*的边缘了。乔布斯回归苹果之后,和微软握手言和,还拿到了微软的投资,接着又用几款成功的产品找回了曾经的苹果。有的朋友听到这儿就有疑问了,电脑游戏之后怎么了。
现在来看,乔布斯回归之后,确实也没把电脑游戏这块儿给做起来。其实乔布斯回到苹果之后,对电脑游戏这块儿肯定是有想法的。
1998年的iMac搭载了一块桌面级GPU,新版的Mac操作系统也深度集成了OpenGL图形库。
然后再往回几年,1994年,有一款叫做马拉松的射击游戏在苹果电脑上首发,讲的是一个战士和一个AI在太空冒险的故事。
马拉松游戏界面
后来呢,这款游戏的开发团队又找到了乔布斯,给他展示了游戏的全新版本。乔布斯看完表示非常满意。
然后就在1999年的Macworld大会上向全世界首次展示了这款游戏,并且宣布这款游戏第二年就将在Mac上发售。结果微软的盖老板偷偷看完Mac大会也表示极其满意,然后就把整个工作室给买下来了,还送了他们一座办公楼。
2001年,这款游戏就以光环的名字在Xbox上独占发售了,给乔布斯憋屈完了。
2001年XBox发布会
前面咱们还说,苹果有一笔重要投资是乔布斯从微软那边拿的,当时两家公司,实力差距确实太大了。微软这边有技术有资源,乔布斯想把曾经被苹果无视的电脑游戏技术重新做起来,再借此和PC在消费级市场分庭抗礼,确实是办不到了。
至于说今天的Apple Arcade游戏订阅计划,搭配上苹果电脑的M1芯片,能不能把苹果风生水起的移动游戏生态、导回到电脑上,实现一个弯道超车,这也还都得再看看。虽然咱们今天唠的主要是苹果的事,但这些故事也能启发对眼下很多事的思考。
比如说游戏这个东西到底有没有必要看作洪水猛兽、一刀切?从苹果的教训、咱们应该能总结一个事出来,游戏生态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技术生态。
PC平台上火爆的游戏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迅速扩张的用户体量促进了硬件和底层技术的发展,进而诞生了更高效的生产力软件和更优秀的游戏,这个正反馈循环不断进行,最终让PC长成一个庞然大物。苹果在十多年的时间里错失的不仅仅是几百款游戏,更是一整个完备的技术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