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对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别人的思想、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
------查尔斯.霍顿.库利
经典故事:
生活中我们会这样:
首先,我们会想象他人是如何认识自己;
其次,我们会想象他人在这个认识上是如何评价自己的;
最后,我们会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产生某种情感,这种情感将主导我们对自己的认识;
有一位女子抱着小孩儿上火车,车厢中早已坐满了人。其中,个年轻人正躺在座椅上睡觉,一个人却占了两个座位。孩子哭闹着要坐,并用手指着那个年轻人。但是年轻人假装没听见,依旧躺着睡觉。这时,孩子的妈妈用安慰的口吻说:“这位叔叔太累了,让他睡一会儿吧,他睡醒了肯定会腾出座位来的。”
几分钟之后,那个年轻人睁开了眼,一副刚刚睡醒的样子,然后坐直了身子,把另一个座位让给了那个抱孩子的女子。
小孩子哭闹着要坐,年轻人不理不睬,妈妈的一句安慰之语却让年轻人客气地让座,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年轻人对自己的“自我评价”变了。
可想而知,一开始,年轻人对自己的认知是“我占着两个座位,你们能拿我怎样”的无赖心理。但是,当他听到那位女子对自己的评价后,他对自己的认知也悄然变成了:“我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只是太累了,需要休息一会儿。”他的“自我观”变化了,随即,其相应的行为也就跟着变化了。
启示:
个体往往需要通过社会中其他人的评判才能完成对自我的认知。
这一点告诉我们,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很多时候是由社会反馈决定的,别人认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要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学的小知识,请关注公众号“心理的力量”。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请转给您身边可能需要的人。谢谢!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