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回家过年了,去年响应政府号召没有回家,在工作地一家三口过了个冷清年。回想起老家过年的热闹,心里就充满了期待感。
我老家在湖南郴州的一个小村庄,从小年一直到正月十五,基本都处于过年忙碌状态。从小年开始,村里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除了买还有亲自做,做的东西主要是吃的,包括冻米糖、套花、瓜片等。套花应该是我们小镇的特产,6个大圈套6个小圈,组成一个圆形,就像一朵花。从小年后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做套花,我家也不例外。妈妈会将糯米和大米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好,加水浸泡一天后沥干,再拿到村里的打粉机房打成粉,再请村里几个大妈们第二天一早到家里去做套花,一般需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因为每家每户都会做,今天我请你,明天你请我,只需提供一顿午餐就行。打好的粉加水、糖、芝麻等进行混合,揉成团,用刀切成一块一块的,放在平板上。所谓的平板就是将家里老式的木板门拆下来,放在长条凳上拼在一起,至少需要2块。如果要做的多,请的人多,门板不够的就从邻居家去借。等邻居们都到齐了就开始做套花了。在门板上撒上一层薄薄的粉,将切成块状的面团一拉,再在门板上搓成比小拇指略细的光滑的长条状,接着就开始套花了,垒成一垛垛的。学做套花不难,但是要做得好看,还是得需要点耐心。大人们都规规矩矩做套花,小孩子就会将面团捏成自己喜欢的物品了,比如小猫、小狗、篮子等,尽可发挥自己的才能。中午吃完饭,妈妈就开始准备柴火、油锅准备炸套花了。在土灶上放一口大铁锅,将山茶油倒满锅,往灶里慢慢塞柴火,等茶油烧热发出香味后,将套花往油锅一放,“吱”的一声,套花慢慢由白色变成了淡黄色、黄色、再变成焦糖色。一双特制的加长筷子不断翻动着套花,等套花已被炸得定型,再夹起来沥干油,放在簸箕里,等着放入石灰缸里保存,待过年时拿出来招待客人或是回礼。一般第一批炸出来的套花都会拿出来回馈做套花的邻居们,大家细细品尝着自己的成果,或是点头表示满意,或是摇头表示糖放少了。小孩子们则满心欢喜地拿着自己的作品让我去给他们炸出来,看到被炸的成品却不舍得下口,一点一点的掰着吃。待邻居们做完套花回家,妈妈还得忙碌到晚上八九点才能炸完。参加工作后,做套花的情景只能自己慢慢去回想了。
过年放鞭炮也是我们那一大特色,从年夜饭开始一直放到正月十五。年三十下午3点开始,就能听到鞭炮声了,“叭叭叭”响彻整个村子,我们知道第一家年夜饭已经开始了,接着马上就有第二家、第三家,鞭炮声此起彼伏。我们家一般在5点左右开席,待全家入座后,爸爸就会拿出5000响的鞭炮,点燃后甩在门口,“叭叭叭”震耳欲聋的声音向全村宣告我们的年夜饭已开始。晚上7点后鞭炮声不再那么密集,最后一家的鞭炮声一般在晚上8点左右,因为他家的儿子在镇上做生意,关店要那么晚。晚上8点到12点是看春晚的好时机,一到0点,全村的鞭炮声几乎是同时点燃放响,感觉整个村子都要被震动了。在鞭炮声的回响中,我们完成了洗漱、上床睡觉。感觉刚进入梦乡,鞭炮声又把我们给震醒了,村里第一家已经起床了。一旦第一家开了挂,不要再想睡觉的事了,就算用被子蒙着头捂着耳朵也无济于事。不一会,就听到家里开大门的声音,紧接着就是响彻整栋房屋的鞭炮声,感觉地板、床都在颤抖,至少是一万响的鞭炮。我知道爸爸已经起床了。不一会儿小挂鞭炮响起,妈妈也起床了,该轮到我和弟弟了。按照我们那的传统,初一放第一挂开门炮,越响、时间越长,意味着来年越红火。每一个家庭成员起床都要放一挂小鞭炮,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吃完早茶,就要开始拜年了。先去爷爷奶奶家,再去二爷爷、三爷爷、五爷爷家。我都会远远地跟在爸爸后面,到爷爷家门口,爸爸首先放一挂1000响的鞭炮,接着爷爷出门,再放个100响的鞭炮迎接,进门喝口茶水,再去往下家,重复同样的送礼接待。等村里所有亲戚都拜完年后,再由爷爷带领所有子孙去家族祠堂拜祭太爷爷太奶奶,又是一挂长炮开启了祭拜一事。初二到外公外婆舅舅家、初三到姑姑家、初四初五到城里的姑婆家,基本上所有在本市的亲戚都要走一遍,我往你来的放鞭炮,忙碌着、兴奋着、热闹着。自从成家后,每年过年得回公婆家,因在县城,禁止燃放鞭炮,这种热闹也只有心里回味了。
其实,不管身处何处,家乡始终是自己最牵挂的地方。过年回家看看,看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他们诉说家乡的变化,听听他们的唠叨,享受团圆的乐趣,也不失过年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