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浆浑水呛鱼)
另外,凡是发生严重的低温赤皮水霉病的,人为因素也占有很大的比率,甚至是主要原因。因操作技术不熟练(比如收网过快、集鱼时水少且浑浊等),野蛮捕捞(强度过大,网线粗糙),或者象上市鱼那样的装鱼过多(密度过大拥挤至鱼儿疲惫不堪),或者运鱼的水质恶化(如没暂养排空粪便又少于换水致水脏又臭),或者远距离的长途鱼,或因苗种体质虚弱,或因暂养不当甚至没吊水,或因激烈跳跃碰撞,或因气候严重不适(如温度过低、冷冻),或因本身鱼体带病,或因过秤干水太久致挤压,等等。
三、发病原理
买鱼下塘的再养鱼,转塘后或者捕捞后的留塘鱼,如果受伤严重又恰逢低温,很有机率致病,因为鱼伤后最怕低温。受伤后赤皮病并发水霉病的水霉菌是典型的条件致病菌,在低温环境下表现活跃,于10-15℃时最适合生长,25℃以上时繁殖力减弱,较不易感染,具有伺机而动的特性。
(鱼体受伤)
掉鳞落甲严重、体表粘膜被破坏等都会给水霉菌带来可乘之机,因为水霉菌本质上具有腐生性,健康鱼不会被感染,它只会在已经死亡或受伤鱼体或卵粒上生长繁殖。只要温度(低温)适宜,鱼体受伤,基本上均可感染水霉病,有伤口有菌丝,这就是水霉病很难治疗的根本原因。水霉菌对水生动物种类没有选择性,各种鱼类从鱼卵到成鱼各阶段均可被感染。
四、症状表现
低温赤皮水霉病,只要是低温 受伤两者具备,其症状明显可轻易识别。一般情况下是先“赤皮”后“水霉”(先受伤引起赤皮病,再并发水霉病)。
水霉菌往往先寄生在伤口内吸取养料后萌发,菌丝向内深入肌肉,表症不明显,这是赤皮病前期阶段,此时有药可治;最后,菌丝向外生长出棉状毛,其状如覆盖棉絮,肉眼可见,此时已病入膏肓,基本上已不可救治,也就是说,凡是伤口已溃烂,水霉菌丝深入体内又外长明显,则大多没有挽救的希望。因此,要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非常关键。
五、提前防范
避免或者切断、改变、消除一定的致病条件(比如鱼体受伤)是防治水霉病的关键所在,需要我们慎重应对。有些养鱼户在秋末时或还没到不吃料的时节就提前断料停喂,使鱼苗虚弱过冬,这类苗种大多受不了捕捞或密集装运的折腾。因此,尽量找信誉好、口碑好、技术好的苗种场点买苗买鱼,尽量在一年到头都在经常卖苗的苗种场点去买苗,因为操作熟练得多,尽量带水过秤计数,买本地或近程鱼,农贸市场上又转车的鱼更不能要。
另外,清塘鱼和湖泊、河道以及水库等大水面的鱼,不宜冬春时节买来又养,干水后清塘的鱼几乎遍体鳞伤,大水面的鱼在宽大水体很少受到惊扰锻炼,有"娇生惯养"之嫌,这些注意点都得小心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