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一些地主有旧俗,男届三十岁诞日,应做生(庆祝生日)。这就是俚语所说的“三十不做,四十不发”。已婚男子三十岁生日时,媳妇的娘家人为女婿送生日礼物。四十不做的原因是因为“四十”的谐音在南方某些地方为“死日”。
一般情况下,五十岁开始,凡岁数逢十的生日,才称做寿。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以上老人的寿辰,称“做大寿”。有的地方有“做九不做十”的习惯,即六十大寿在五十九岁做,是为避“十全为满,满则招损”之讳。
因为家庭条件所限,老人们的寿诞之日,多是家人们一起度过的,很少惊动亲友。所以,只有逢六十或七十这样的特殊日子,才会张罗着给老人做寿,会邀请亲朋好友来家热闹一番。受到邀请的亲朋好友都不会空手而来,而是要备了寿礼前来。
早先最常见的祝寿礼物有寿糕、寿烛、寿面、寿桃、寿联、寿幛、五瑞图、“寿”字吉祥物等,也有送鸡鸭鱼肉的。寿礼上用红纸剪成“寿”或“福”字粘上,寓意长寿幸福。
老黄记事时,正是农村困难时期,且经过了风风火火的移风易俗,寿礼就相当简单了,用老家话来说,就是办做寿的“箩子”(箩子是家乡方言,其状为竹子编成的带有提手的篮子,可用来装菜,洗衣,盛物件,其他地方称竹篮子):箩子底是一条红纸包裹的五花肉,箩子中间是红纸条箍的长寿面(老家挂面),挂面上面是油条,然而两包红糖,然后以红纸或是红色毛巾盖上,箩子的提手也系上红线。礼成。
“丧不后补”,是指主家的丧事过后,不能补礼的。有人或许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 ,在收到丧家的报丧信后没能及时赶来参加丧礼,可以托人带礼,但是不能事后补礼。
其他的事,错过了现场,可以来个“礼从后补”,丧礼却不行,何也?
因为古时的丧礼,也多为实物:烧纸、花圈、香烛、鞭炮或挽幛,这些礼物都是要登记造册的,道先唱道时,要一一向亡人报账,然后将“礼单”焚烧的。事后送来,祭祀活动已经结束,如何向亡人交待?
再者,人家丧事刚完,还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你又去补礼,就等于再揭“伤疤”,这无异于给人家还没痊愈的伤疤上撒盐。用当前网上的一个高频词语来形象,你这是“恶意补礼”。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