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雨林太多)
二:带状国土和地缘特征制约经济发展。前文说过,印尼领土板块严重,特别分散不说,还无法用陆运连接,只能选择海运和空运。
这样的境况,还有遥远的距离,让印尼岛屿和岛屿间的交流,变得非常不方便。
经济要发展,道路最重要,要不然中国也不会有:要想富先修路这样的话语出现了。
但修路需要陆地啊, 需要好修路的地方啊。
印尼的问题除了陆地和陆地不连通外,岛屿上的自然条件也不适合修路。
除了核心主岛爪哇因为开发早,陆运体系还凑合外,其他四大本岛几乎都是高山雨林地貌。
印尼森林覆盖率高达67.8%,这让印尼的自然环境特别好,但也制约了印尼的道路建设。
山多,树林多,就让开发难度大,开发难度大了,就限制了人类活动区域的大小,少有的平原区域也因此聚集了大量的人口。
但即便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印尼平原分布在全国各处不同岛屿的境况,还有平原的稀缺和面积的狭小,也让印尼的产业无法形成系统化。
(平原少)
原因无他,工农业要成体系,都需要大量的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需要一个集中区域让各个产业互通,形成循环优势,进而产生共振。
这点上,我们珠三角经济区无疑是世界上鹤立鸡群的存在之一。
按照调侃的说法是,在哪里只要想造,什么都可以造出来,有材料原子弹都不在话下。
看过珠三角再看印尼,就懂了印尼的地缘结构,还有平原的稀缺,让印尼无法发展大规模工业和农业。
无法大规模发展工业和农业,就无法形成产业循环,也无法自成体系,形成良性循环。
在这个工业化才是强国之道的时代,没有这基础,印尼又如何能变强咧?
反观印度,地缘条件就比印尼强上了不少。
印度境内平原有60万平方公里,虽然比我们中国的115万平方公里小多了,但架不住自然条件优越啊,这优越的自然条件,让印度的可开垦耕农田面积居然比中国还多。
除了平原稀少,面积不足且分散之外,印尼的气候也让工农业难以发展。
(雨水多海难迭起)
三:气候条件,工农业双刃剑。农业需要什么,雨水充分,土地相对肥沃。
这点上看,身处赤道区域的印尼,虽然平原不多,但少量的平原就能养育数亿人口,因为大量的农田都可以做到一年三熟!
这是印尼发展农业的优势,但也是印尼发展工业的弱点,典型的双刃剑。
原因无他:赤道区域热啊!
虽然印尼的全年平均气温大概在25-27摄氏度之间,但平均这个东西,都是有误差的。
而且体感温度和实际温度也有差异,户外劳动的人,还有工厂工作的工人,可不认为温度在26摄氏度左右,这就让印尼发展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空调。
太冷和太热,对于大规模工业发展都是不利的。
太冷的地区,诸如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冻土冷到无法挖掘,几乎没办法进行工业化开发。
太热的地区,诸如印尼也是如此,在没有空调的时代,工人要忍受30-40度的高温劳作,即便有了空调,这用电量也非一个不发达国家可以供应的。
除了这之外,温热多雨的气候条件,也会让机械设备出现锈蚀,短路故障多的问题!
(机械锈蚀保养难)
这点上,跟印尼气候条件类似的越南军队就有不少经验教训。
曾经的越南在拿到中苏援助后横行一时,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可这大量的军事装备,在经过十多年气候侵袭后,因为缺乏维护保养资金,大多数都锈死不堪用,成了摆设。
气候双刃剑,让印尼在农业生产上有优势,却在工业发展上带来了弱势。
同理我们看泰国也是如此。
一个农业非常发达,却几乎没有工业,反而是致力于发展旅游业的国度。
是他们不愿意吗?
答案是气候条件有制约,至于东南亚唯一的工业国新加坡。
作为城市国家的坡县,面积不大,经济发达,人口不多,足以满覆盖空调环境,发展的还都是高端工业,利润也不同。
这气候制约,让印尼的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
即便发展起来了,也是依托于金融和贸易的发展,遭遇经济危机后就会出现大问题,这也是曾经的四小虎沉沦至今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