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在北大未名湖畔 图片来源:受访者)
编者按:197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4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变革。在这被称为“第二次革命”的惊险一跃中,企业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崛起,在中国政经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企业是市场经济能够确立的基石和主体,企业家则成就了企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这些站在时代潮头的企业家们,为我们的读者铺开过去40年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希望这个系列访谈成为一个幻灯:在中国经济社会成长和发展的历史画卷上,投射出光彩夺目的片子,告诉社会,这些造福中国的奋斗者们,他们如何开始、走过怎样一条光荣的荆棘路;而在今天这样一个新时代,他们又如何思考未来中国和企业家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王雅洁 宋志平的人生与改革开放40年风云起伏牢牢绑定。
接受记者访谈的时间里,他经常面带微笑,语气一直是温柔的、平和的。哪怕触及当年推动国企改革的最艰难回忆,也很难令人捕捉到他情绪的大跌大落。
从23岁到62岁,宋志平一路成长,先是带领北京新型建筑材料实验厂(北新建材前身)改制上市,由一家濒临*的企业发展成为绩优上市公司,后是推动中国建材集团、国药集团这两家草根央企跻身世界500强之列。作为中国目前最有影响力的企业领袖之一,2018年9月,他获得了《财富》杂志世界500强CEO终生成就奖。
如今获得行业赞誉的宋志平,其实上大学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去企业,那时候想得比较多的,是留校当一名老师。毕业之初,他还有一个未完成的出国梦。他每天听美国之音,学英文900句,梦想能去美国读书。
这一切,看上去与企业发展并无明显关联。
但是,没和企业打过交道,不懂企业,甚至不喜欢做企业的宋志平,大学毕业后却被分配到企业,在漫长的岁月里与企业紧紧拴在一起,近十几年来更是一跃成为中国的“水泥大王”,收购徐州海螺,拉开中国水泥*大幕,兵贵神速,攻城略地,成功开启业界新景象。
鲜为人知的是,他在北新当厂长时,就产生过水泥*的思维方式。按他自己的回忆,当时还“不懂水泥”。
回想起当年的水泥*往事,宋志平用“惊心动魄”来形容市场竞争,市场上甚至出现过“中国建材是不是疯了”的质疑,一度惊动了国务院国资委。
同样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一开始不懂水泥的宋志平,抗住压力,最终完成了*近千家水泥企业的壮举,并写入哈佛商学院案例。
在中国建材正干得风生水起的宋志平,2009年赶去机场,准备出国路演的途中,接到国资委的电话,突然被任命为国药集团外部董事、董事长。毫无心理准备的宋志平,自此成为国企改革历史上的首位双料董事长。
他的企业生涯充满了戏剧性,在无数个“没有想到”的情况下,他打开了央企发展的新局面,率先提出央企市营,推动大规模混合所有制,探索共享经济。
为什么一名最初与企业并无瓜葛的化学系毕业生,日后能成为央企领导界翘楚?其中并非无规律可循。
宋志平的性格里,藏有坚忍不拔的特质。不仅体现在他做企业上,也体现在他生活的细节上。他酷爱读书,每天不管多晚,回到家都会读上一两个小时的书,不然就会觉得今天什么也没学到,这会让他很难过。
而每日凌晨四、五点钟,是他思考、写作的时间,在宋志平眼中,早晨是想问题的最佳时机。
长此以往,从未间断。
他很少生气,情绪稳定,属下员工能捕捉到宋志平生气的为数不多的信号是:“宋总不笑了,怎么回事?”
不过,外表的平静难掩其内心的热情。宋志平年轻时的偶像之一,是美国商界传奇人物艾柯卡,“我理解,在这世界上没有不用付出代价就能得到的午餐。我理解家庭温暖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我认为,即使遇到天崩地裂也要勇往直前。”这三句话,曾将宋志平感动得热血沸腾。
与改革开放40年同步成长的宋志平,并非天生,而是时势所造。在他看来,改革的每一步都是倒逼的。
他并不喜欢改革,因为改革意味着面临困难,不得已而做。扛在肩上的,是艰难的担子,要么是发不出工资的工厂,要么是债主临门的公司,每次都是临危受命。宋志平认为改革不是鲜花烂漫,而是荆棘密布,每走一步都意味着风险。
宋志平说自己的改革道路是逼出来的:“我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那种人。我都是被组织和时代放在了那里,我就去做了改革这件事。我这个人好说话,心理素质好,比较愉快,和人不纠缠。所以有了困难,谁都不去*时候,领导会想到我。我觉得改革并不是我要去,而是因为我会去。”
同样,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建材,也没有今日的两家世界500强,更没有市场认可的企业队伍。改革开放给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让央企队伍享受了改革成果,实现了企业的多赢和共赢。
事实上,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他不是没有离开央企的机会,包括离开中国建材的机会,还包括从政的机会。但是,他一直在央企中坚守,从技术员、销售员、科员、科长、处长、副厂长、厂长一路做到董事长。
如今的宋志平,对自己的定位是,这些年正在从企业家、企业思想家向着企业教育家演进。从立德、立功到立言,他会去学校给学生们讲课,主动教年轻人如何做企业。他认为,过去40年中国企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弥足珍贵,要一代人接一代人地传下去。
时光再次倒退回40年前。故事从哪里说起呢?就从1979年那个秋天说起吧。
北新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催生出的一家企业
访谈
打开国门 初入北新
经济观察报:您大学毕业时,想过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宋志平:没有。我上大学的时候,从来没想过去企业,那时候想得比较多的是留校当老师,我觉得老师这个职业挺好的,最后学校分配时,一个系只有一个到北京的名额。老师们讨论,让小宋去吧,他能为咱学校争光,但具体怎么争光,大家也不知道。
1979年9月,我从河北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工作。报到那天,我从河北保定乘火车到北京,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来北京。来了北京,到了国家建材局,从国家建材局又跑到了位于西三旗的北京新型建筑材料实验厂,这家工厂是改革开放春风催生出的一家企业,当时正在兴建,到处都是工地。到了厂里,我从一个工厂技术员做起,起初住在工厂简易房里,简易房里一共住了3个人,除了我,另外两个是安装工人。
住在那样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我那时没想过做企业,进了企业后,也没想过以后当厂长,当了厂长后也没想过,以后能当央企董事长,其实这么多年,这些我都没有想过。
经济观察报:您一开始是技术人员出身,中途为何转做销售人员?
宋志平:北新是国有企业里最早迈向市场的一家,当时为此专门成立了推广部门,从车间里抽调出很多年轻的男女职工,专门推销产品,推销员们都是20多岁,我给他们上课,讲解产品的性能,翻译一些图纸供他们学习。当时购买我们产品的大多是专家,对于产品怎么应用,推销员说不清楚,我就说我来和他们说吧。后来,我就干脆从技术员转做了销售员。
那时候很多人看不起推销工作,觉得做这行的都是些没有文化、只会动嘴皮子的人。从我自身来讲,放着技术员不做跑去推销,并不是我多么喜欢这个工作。我读完大学后,一心只想做技术员,做工程师,但看到厂里那么多产品卖不出去,工厂一个月只生产一个星期,大家都很着急。我觉得我应该去推销产品,把市场打开。
记得在瑞典沃尔沃参观的时候,他们的推销员名片大都写着硕士,这让我很吃惊。沃尔沃都是硕士做推销,现在厂里遇到了困难,我为什么就不能去卖产品呢?1983年,我开始做销售工作,先是一个普通推销员,然后是科长、处长,之后做了7年副厂长,从事销售工作一共有10年时间。
经济观察报:您是如何考虑北新的发展,并准确抓住稍瞬即逝的机遇,敏锐“预知”公司未来命运的?
宋志平:93年我刚做厂长时,写了一篇题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制度”的文章,次日早晨中央广播电台在“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中进行播发,这个呼吁也引发了社会广泛的思考。因为当时企业要靠各种上级检查来管企业,而外国的企业也没有这些却搞得好好的。所以我想,还是要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的企业制度。后来,以百户试点为契机,又推动北新改制上市,使公司赢得了新生,现在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上市公司。
我不觉得我有什么预知未来的能力,我也没有三头六臂,能够抓住“风”向,是因为我们跟随时代步伐,不断地学习实践,在准确研判内外部形势的基础上,把握了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一路顺是而为、以变应变,才取得了一些成绩。企业经营不是一件碰运气的事,所谓经营的智慧,其实就是能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并利用规律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经济观察报:当年您带头创立的小龙公司,如今回过头去看,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宋志平:小龙公司是为推广新产品设立的联营销售公司,最开始是在深圳、上海等开放城市设立,后来遍布全国30多个城市。公司设立时,我们选择有销售实力、有仓库、有商铺的合作方,合作单位有国有的、有集体的、有外资的,也有个体经营者,形成了全国范围的产品销售网络。慢慢地,北新的产品逐渐销到全国各地,为后来北新在全国建厂,从一家北京企业转为一家全国性企业打下了基础。
北新进入市场是被迫的,进入得早所以也适应得早。因为我们从来没有享受过计划经济带来的好处,没有吃过“偏饭”,一天也没有。这种市场化的根源是什么?就是市场销售过程中艰难打拼、自谋生路的历练。
今天来看,我们最初做小龙公司时,搞的联营销售公司就是混合所有制。后来,九十年代国企大规模地上市,也是混合所有制的重要方式,近十几年来水泥行业的大规模联合*,同样是借助了混合所有制的力量。实践证明,中国的混合所有制确实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无论对国企,还是对民企,都是一个好东西。中国的国有企业和过去西方人理解的国有企业已经完全不同,今天中国的国有企业是被市场化了的国有企业,是经过大规模混合所有制改造了的国有企业。正因为这样,市场才有了活力,也才有了今天国企的变化。所以说,混合所有制是市场化改革水到渠成之举,它既不是要取代国有企业,也不会取代民营企业,只不过是顺势而为,将国有和民营经济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加以强化,已经牢固树立的联系加以确认。
经济观察报:在北新发展过程中,您曾经错失过什么,有没有留下些许遗憾,例如您想做却没有做成的案例?例如北新当年的电子商务和家电零售,如果时光倒流,您会做出哪些不一样的选择,用以推动这些项目在上市公司中的发展?
宋志平:你提到的北新,其实一家创新意识超前的企业,你说的电子商务和家电零售,在当时就是创新的体现。北新很早就“触网”了,成立了北新数码公司,创立了“中国建材电子商务总网”。也正由于“触网”,北新建材的股票也被投资者热捧,连续出现7个涨停板。北新建材当时正在搞增发,如果没有互联网概念,当时可能只会增发到1.5亿元,由于互联网的介入,增发到了4亿元。但好景不长,随着2000年后互联网泡沫的来临,北新数码也没能坚持下来。
其实,互联网经济需要实体经济的配合。那时我们有两个条件还不具备:一是没有移动终端,还没有智能手机;二是没有网上支付手段,再加上没有很好的仓储物流和配送条件,电子商务没有真正做成,最后只是建成了电子信息网。
北新在深圳还做过E-Home,主要经营家电业务,就是你说的家电零售。当时我们本来不想自己开店,后来觉得国美、大中电器的模式不错,就开始自己做。北新从深圳、台湾请了不少店长,第一次开店我也去了,热闹非凡,接着又陆续做了十几家店。后来由于连锁店出现亏损,没能继续坚持下去,最后都卖给了国美。
其实,这些业务如果有风险基金就可以做下去,但那时国内还没有基金公司,如果把这些业务放在上市公司,一旦亏损就无法承受,只好把它卖掉。
现在想来也没什么遗憾,因为在做企业的过程中,有些创新成功了,有些没有成功,有些坚持下来了,有些半路终止了,各种情况都会出现,这是必然的。不能因为害怕失败而不去探索创新,如果回到当年,在大的战略方向上我依然会选择创新,只是会在战术上有所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