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面人演唱潮湿的心,谁在蒙面唱将唱潮湿的心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4 03:14:44

后来哥哥姐姐们成为知青,就给他讲述了当知青时期的那些心路历程,人间爱愁,颇让他触动。

李春波的这一首《小芳》就是以知青为背景而创作的歌曲,写的是知青下乡,遇上了心爱的姑娘,却又最终分离的故事,从歌声里,我们很容易看出:

在回城的那个晚上

我和她来到了小河旁

从未流过的泪水

顺着小河淌……

这一首歌,也恰恰表达了那一时期很多热血知青的情感历程。

当知青们结束下乡的人生旅程,一方面是回城的渴望,一方面却是他们难舍的爱情,多少人,在这两难的境地彷徨,陷入了痛苦与迷茫……

当《小芳》在1993年发行,迅速勾起了这部分人的美好回忆,它就像一股清泉,流淌在许多人的人生河流,这一部分人,已经远离了他们曾经的“小芳”,有了新的工作,开始组建新的家庭,而那份回忆也随着《小芳》的旋律,荡漾在了大街小巷……

蒙面人演唱潮湿的心,谁在蒙面唱将唱潮湿的心(5)

在90年代初,整个大城市里面都流行一种知青文化,大家所想的话题就是青春无悔,让历史来见证平凡,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国家,奉献给了农村,《小芳》也随着这种知青文化被迅速传唱,伴随他们回顾了那个年代。

谁知道,这首歌在完成之初,却并不为资本看好,觉得这首歌过于简单,没有内涵,相比较毛宁《涛声依旧》的那种极强的历史文化,简直就像口水歌。

当他把这首歌交给曾经的发小,谈谈看法,发小直接说:

“这也能唱?有点土!”

包括他周围的同学、同事听了,都觉得这首歌是有点土,估计会扑街。

这首歌在1992年就录制完成,他找了很多唱片公司,都不愿意出资发行。

李春波为此苦闷了很久,甚至怀疑自己,难道自己辛辛苦苦创作的歌曲就真的一文不值?

正当自己一筹莫展的时候,中国唱片广州唱片公司的李广平却留意了这一首歌,然后又找到陈小奇老师,两人合力举荐李春波的《小芳》。

或许有很多人不知道李广平和陈小奇老师,我说几个他们的作品你们就会感到震撼。

陈小奇是非常有名的词曲作家,我们熟知的《涛声依旧》、《大哥你好吗》、《九九女儿红》、《我不想说》、《高原红》等等,都经过了他的手,不是谱曲就是作词,或者两者都来。

李广平老师也是有名的音乐制作人、词作家,光头李进那一首《你在他乡还好吗》,以及甘萍演唱的《潮湿的心》、《没有月亮的晚上》都出自他的手。

李广平和陈小奇为了《小芳》还在唱片公司立下军令状,这才有了《小芳》的顺利发行。

虽然顺利发行,可是发行方依然不看好,第一期只做了3000盒的订单量,象征性地发行一下。(那时候音乐一般都做成磁带,80、90后可能都还记得这玩意儿。)

让发行方大为意外的是,这3000盒磁带很快被抢购一空,第二个月就追加到了10万,半年时间就已经过了百万的销量。

蒙面人演唱潮湿的心,谁在蒙面唱将唱潮湿的心(6)

二、强强对决的两首经典

同一时期,毛宁也携带着《涛声依旧》席卷而来,并且因此一炮而红。

《涛声依旧》能红到经久不衰,有它的历史文化背书,张继的《枫桥夜泊》已然成为校园孩子倒背如流的名篇,《涛声依旧》取巧地用上了它,让人一听见歌声就回到了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感受诗人的旷世孤寂。

蒙面人演唱潮湿的心,谁在蒙面唱将唱潮湿的心(7)

月落乌啼,漫天霜痕,客船孤灯下的孤独游人,画面感扑面而来……

然而就是这么一首带着典故的歌曲,当时却并没能压住李春波这一首口水歌,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当时的知青文化,那一时期,知青队伍正当壮年,所谓思想沉淀,于他们而言,只是一种外衣的包裹,他们更怀念曾经的知青岁月。

这一首朗朗上口的《小芳》也因此引起他们内心的共鸣,加上那时民众文化底蕴相对比较低,面对《小芳》这样一种情感小调,也更容易让人喜闻乐见,不论城里人还是农村人,都能轻松哼上几句。

而城里人却又有巨量的知青,因此这首歌也就红遍大江南北,超过了《涛声依旧》。

它们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一个偏向大众化,寻求那种简单纯粹,一个偏向抒情,追求一种高雅的艺术共鸣,都是经典。

《涛声依旧》就不用说了,值得源远流长,《小芳》即便是口水歌,也是掀起了一种通俗文化,一时间涌现出许多口水歌,像《大花轿》、《九妹》、《纤夫的爱》等等也都很快有了市场。

蒙面人演唱潮湿的心,谁在蒙面唱将唱潮湿的心(8)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