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辅导班宣传语,为小学辅导班做广告词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4 04:01:39

作者:雨齐

“献给父亲,送给孩子。”这是来自电影《银河补习班》的宣传语。在多部电影撤档后的暑期档,《银河补习班》成为了种子选手,在荧幕上开展了一次关于教育的讨论。在电影中,建筑设计师马皓文因为替设计院背黑锅,蹲了7年监狱。出狱后,自己读初中的儿子却因为频繁逃课的而面临被学校劝退。面对这种境况,马皓文质疑应试教育,企图用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带领儿子逆袭。

虽说电影打着父子感情牌,父子情感真挚,但在一定程度上,导演和编剧就像在做一篇命题作文,影片的说教性强、矛盾冲突设定刻意、人物形象平面单一,反而让那些冲着宣传语走进影院的观众失望而归,对马皓文“洗脑爸爸”的人设产生质疑。

在《银河补习班》中,教导主任是一个极端的角色,他带着口头禅“煤球再怎么洗,永远都变不成钻石”一切向成绩看,总是打压成绩差的学生。马皓文出狱后,来到儿子所在的寄宿制学校,教导主任正在宣布学校开除马飞学籍的决定。为了让儿子留在学校,马皓文和他打赌,儿子将在期末考试考到年级前十名。从此,马皓文代表的新教育理念,与教导主任代表的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开始了一场“持久战”。

在《放牛班的春天》等经典影片中,也曾展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这些影片的重点落在了呈现学生蜕变的过程中,在一个完整的故事中让观众接受自然而然的逆袭结果。遗憾的是,《银河补习班》不注重呈现是如何实现逆袭的,对马皓文企图带领儿子实现逆袭的过程点到为止,反而是过多渲染无关紧要的小事,在故事的推进上忽略矛盾冲突的设置,更多地用马皓文的“言传”推进站不住脚的情节。

当导演与编剧开始在电影中摆事实、讲道理,把许多体现教育理念的情节拼贴其中时,剧本的拼贴接合感便会非常强烈,给观众带来脱节的观影感受。比如,马皓文问儿子有没有想过长大要干什么,儿子回答,“清华北大呀,妈妈说的。”马皓文语重心长地指导马飞:“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你连箭靶子都找不到的话,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这样的语录单写出来颇具道理,可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情节支撑,突显故事情节单薄,说服力不强。与金句频出的人物相对应,儿子逆袭的过程显得异常草率,观众在影片中看不到儿子的努力过程,只记得马皓文的众多金句,让其之后的逆袭结果显得单薄无力。所以,当影片中的孩子母亲对马皓文发出的灵魂一问,“你这是洗脑组织吗?”观众们对此印象深刻,以至于有网友在看完电影后评价,这部电影应该叫《洗脑爸爸》。

除了影片表达方式和情节设定的缺陷外,《银河补习班》的人物塑造也有不足。人物形象平面单一,颇具脸谱化色彩。无论是那个一心想要对抗应试教育的马皓文,还是过分强调成绩的教导主任,人物看似有血有肉,实则没有丰富的情节与矛盾冲突将其塑造的立体与丰满,没有摆脱“脸谱化”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只让角色停留在一刻不停地宣讲道理,灌输鸡汤,离开有说服力情节的辅佐,久而久之会让观众乏味,进而徒生厌烦。

如果想要实现市场与口碑的双丰收,《银河补习班》必须要做一些减法,去掉一些用力过猛与哗众取宠,让观众真正看到主创人员的真情实感与脚踏实地的创作态度,因为只有这两项才是始终最打动人心的。不论是教育,还是电影。(雨齐)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