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秸秆焚烧也有几十年的时间了。传统的用燃烧处理秸秆的方式,容易造成大面积的环境污染,甚至可能引发火灾,因此,相关部门制定了秸秆禁止焚烧的条例,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焚烧秸秆。
但如今,很多地区取消了禁止燃烧秸秆这一强制性举措。
前期强令禁止燃烧秸秆,如今又适当放宽政策,那农民地里的秸秆,到底要不要烧?
秸秆是什么东西?农村的人们对于秸秆肯定是不陌生的,它们通常被用作做饭的燃料。
农民伯伯每次在金秋来临时,往往将收获过程中的秸秆由“宝物”到“废物”,之后的处理方式要么是焚烧处理,要么是提供给专门的秸秆回收厂。
秸秆通俗的讲是农作物成熟并且果实被摘取之后,剩下的茎穗部分。类似于水稻、小麦、玉米、红薯这些农作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料,会有一半以上的产物储存在秸秆中,所以秸秆中富含氮、磷、钾和有机质等物质。
作为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它们往往可以作为肥料进行二次利用。
秸秆既然有这么高的利用价值,不被焚烧掉岂不是能直接“变废为宝”?自从相关部门实施禁止焚烧秸秆的政策后,我国农村的很多地区不再焚烧秸秆,开始推行秸秆还田的做法。
所谓的“秸秆还田”,就是用机器将收完粮食之后剩余的秸秆打碎,之后直接或者堆积腐熟之后施加于土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