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学而第一》中,孔子有一句关于交友之道的名言,曾引起不小争议。
孔子的原话是:“无友不如己者。”“与君学·论语对谈”的解释是:“交友,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人”。对此,女儿当场就提出反对意见,老爸的回答似乎言犹未尽。
为此,小编查一下资料,才发现关于这句名言的争议,起码已有1000多年。由于涉及到大家关心的“交友之道”,所以小编觉得,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古今学者对此的不同看法。
古今学者关于孔子的这句话,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认为:“无友不如己者”就是“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古今持这个看法的学者很多,主要几家的意见如下:
南朝人皇侃在《论语义疏》中这样解释:凡结交的朋友,一定要胜过自己。朋友胜过自己,自己每天才会有所进益;朋友不如自己,自己每天都会受到损失。原话是:“凡结交取友,必令胜己。胜己则己有日所益之义;不得友不如己,友不如己则己有日损。故云‘无友不如己者’。”
南宋的朱熹,差不多也是这样解释。《朱子语类》一*载他对学生讲解这句话说:“人交朋友,须求有益。若不如我者,岂能有益。”又说:“凡人取友,须是求胜己者,始有益。且如人学作文,须是与胜己者商量,然后有所发明。若只与不如己者商量,则好者彼或不知,不是彼或不识。我又只见其不胜己,浑无激励之意,岂不为害!”
那么问题来了,按照上述解释,孔子的这种“交友观”究竟有没有问题呢?
比如,苏东坡就提出疑问:如果一定要与胜过自己的人交朋友,那么胜过自己的人也不会和我交朋友了。他的原话是:“如必胜己而后友,则胜己者亦不与吾友矣。”苏东坡这是从逻辑角度,觉得有些不合理。
再比如,鲁迅对孔子的这种“交友之道”就很不感冒,他在《杂忆》一文中写道:“孔老先生说过:‘毋友不如己者。’这样的势利眼睛,现在的世界上还多得很。”
于是,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声明自己是根据字面含义,将这句话解释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同时又作了说明:“无友不如己者——古今人对这一句发生不少怀疑,因而有一些不同的解释。译文只就字面译出。”
钱穆在《论语新解》中,将这句话译为“莫和不如己的人交往”,并解释说:“与不如己者为友,无益有损。”不过,他生怕大家误会了孔子,也特意作了说明,大意是:我认为这句话,决不是教人计较朋友的高下优劣,把这个作为择友的条件……
也许觉得上述第一种解释多少有点问题,于是有了第二种完全相反的解释,认为“无友不如己者”的意思是“没有哪个朋友不如自己”,就是说,朋友个个都有长处,全都值得自己学习。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激烈反对第一种解释,他说:“‘无友不如己者’,照他们的解释,交朋友不要交到不如我们的。这句话问题来了,他们怎么解释呢?‘至少学问道德要比我们好的朋友。’那完了,司马迁、司马光这些大学问家,不知道该交谁了。照他这样——交朋友只能交比我们好的,那么大学校长只能与教育部长交朋友,部长只能跟院长交朋友,院长只能跟总统做朋友,当了总统只能跟上帝做朋友了?‘无友不如己者’嘛!假如孔子是这样讲的,那孔子是势利小人,该打屁股。……那么‘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
对于南怀瑾这个解释,也有人觉得他是在强词夺理,再说,以地位高、官儿大为胜己者,更难免有势利小人之嫌。
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提出:“无友不如己者”的意思是,自己应看到朋友的长处,也就是说,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他同时说,上述第一种解释在现实中是不可能施行的交友准则,在逻辑上也会推导出无友可交的悲剧。
李零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中提及上述两种解释,并总结道:后面这种解释,对保护孔子的形象很有利,可惜并不对。……孔子的意思,其实很清楚,用不着拐弯抹角。他老人家说,要向道德高、本事大的人学习。
对于这场争论,小编的观点是: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也都有他的短处,所以也都有可学之处。交友,主要还是看人品以及志趣是否相投。
但话说回来,与胜过自己的人交朋友,的确有助于提升自己。就像下棋,专找不如自己的人下,虽说可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成就感,但只会使自己的水平停滞不前,甚至每况愈下。
那么关于“交友之道”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发表意见,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