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下午,斜阳西挂,陈齐炼熟练地挥动了一下镰刀,一大把水稻齐杆而断。而在他身后,一芮芮新苗已经从刚收割不久的稻秆旁长出,110天后又将迎来新的丰收季。
陈齐炼收割的正是一种堪称“超级作物”的多年生稻。深圳,这是一个早已取消了农村的城市,深圳人,也似乎与农民这一职业相距甚远。但是,现代化农业却在这里初露峥嵘,一些“超级作物”在这个城市里生根发芽:多年生的水稻,只需播种一次,就能连续收割七八年;一个砧木上,能长出茄子、土豆、辣椒,凑成一锅东北名菜“地三鲜”……
7月18日,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和华大万物试验基地里举行了多年生稻收割开廉仪式,记者也借此机会走近了这些“超级作物”。
多年生稻种植一次可以收获多年
7月18日,在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和华大万物试验基地里,华大万物多年生稻首席栽培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终身荣誉获得者陈齐炼在开镰仪式上割下了第一把稻穗。随后,在收割机来回穿梭中,整片多年生稻田完成了收割。而在旁边不远处,已经提前完成收割的稻田里,新苗已经长出,预计到10月下旬,又能进行新一轮的收割了。
多年生稻,顾名思义,就是将稻从一年生变成了多年生,种植一次可以收获多年(季)。这是云南大学胡凤益教授团队,以非洲长雄野生稻为父本、亚洲栽培稻为母本,通过种间远缘杂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经过25年探索,原创性地培育出的品种。
陈齐炼告诉记者,多年生稻是一种新型、高效、轻简的稻作方式,是全球唯一可商业化的多年生粮食作物,是稻及粮食作物育种领域一项“0到1”的理论和技术突破,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藏粮于技”的有益探索。
据介绍,多年生稻有两大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一个是无性繁殖特性,利用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不仅可以培育多年生稻,还可以固定杂种优势,是实现“一系”法杂交稻的可选方案。这种方案可以节约杂交稻种子的生产成本和繁杂的制种环节。另一个是周年生产特性,可实现水稻周年生产,节约劳动力、减低劳动强度,缓解农村劳动力匮乏的问题。
“播种一次,就能连续收割七八年,预计每亩每年能为农民省下五六百元。”陈齐炼自豪地说。他告诉记者,多年生稻具有“一种多收”和“一种两收”生产模式优势。从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2017-2020组织的南方9个省区的试验结果看,现有的多年生稻品种在北纬28度;以南的双季稻区可以越冬,实现“一种多收”,种植一次,连续收获多年。而在北纬28度以北双季稻区,可以“一种两收”模式,只需抢收早稻而避免抢种晚稻,极大地缓解了早晚稻“双抢”期间的早晚稻农事时间间隔短和劳动力短缺等生产和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