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作为万物之首,不仅仅是会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最重要的是可以有意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正是因为我们有了丰富的生命情感,才会在芸芸众生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价值。才会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喜悦。
我们通过五官来认识这个世界,体验这个世界,我们倾听世界最美妙的音符,品尝世界美味的食物,观赏世界美丽的风景,表达世界美丽的语言,闻着世界美妙的味道,这是造物主赋予我们珍贵的礼物。
造物主同样赋予我们丰富的情感,喜怒哀乐忧伤恐等各种情绪,这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根本,人不再是冷冰冰的物体,充满着爱与温情,这一切的安排都是那样的美妙。
当我们拥有爱,我们懂得爱别人,也懂得爱自己,世界就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高尚的灵魂。
我们用各种情感和世界相处,和他人相处,和自己相处,创造出缤纷多彩的世界,当然这个世界不是只有光明,也有黑暗,所有的事物都有一个相对面,有正义,就有邪恶。有温暖,就有冰冷,有欢乐,就有痛苦。有爱就有恨。
当然,我们头脑常常把他们二元对立化,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在知识和逻辑里寻找正确的答案,所以在痛苦产生后就不断地解决痛苦,痛苦就会绵绵无绝期。
《道德经》中阐述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其实已经给我们指出了疗愈之道,这个核心就是反逻辑疗法。
通常在抑郁等心境障碍中,都有一个超级敏感的自我,他们放大自己的自尊,对外界的反应过于灵敏,所以常常别人一句不经意的话,就会在他们心理上演一曲精彩绝伦的连续剧,通过不断的自我解读,在反刍和内耗中精疲力尽。
在疑病症中,患者对自己身体信息过度的捕捉,不放过身体的一点蛛丝马迹。并固执的认为这是正确的,于是为了不断的证明自己的正确,就沉沦于各种医学检查,各种泛滥的医学信息。
在强迫症的症状下,患者朋友通过不断地洗手,不断地关门来对抗不安全感,这么做的结果只会加深头脑不安全的认同,如果没有反逻辑的思维,这种问题就会在抗拒中不断地持续。
善良本是优秀的道德品质,但沉浸在别人的认同中的委曲求全不是真正的善良,而是成了别人利用的工具,通过不断地取悦别人,而不断压抑自己并不是伟大的情操,这不过是掩盖自己虚弱无力的合理化解释。真正的善良是良善,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但并不意味着牺牲自己的利益压缩自己生存空间,最好的结果是成就别人,又成就自己,并在内心升起喜悦和平和。真正的善良是付出后的不求回报,所以才不会为得到回报而愤恨,如果一开始的帮助就是带着得到反馈和交易,那么就会带着失望透顶和恼羞成怒。
一个觉醒的标志就是不是头脑层面创造更多的问题,不悔恨昨天,不恐惧明天,不困于情,不惑于心。
就像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周而复始地将巨石推上山顶、滚落山下,没有结果、毫无意义,但他却无比享受推动巨石的每一刻,不知疲倦,不受折磨。西西弗弗斯不痛苦,是因为他根本没有去思考“痛苦”,他不知道“痛苦”。我想,这也许是对神经症患者治愈最大的启示——我们既然被思维折磨得遍体鳞伤,那我们就短暂地让自己离开自己的头脑,不去思考。当你不知道痛苦,痛苦就不会存在了。
《坛经》有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传说惠能虽然得了五祖的衣钵,但当时还未出家,为逃避神秀弟子的追*逃到广东。隐遁多年后前往法性寺听印宗法师讲经,“风吹幡动”,两僧为此争论,一僧说“风动”,另一僧说“幡动”,惠能插口说道:“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多愁善感里意识不由自主地分散,把意识投射在变化多端的外界,守不住自己的如如不动之内心,所以才会把情绪沉浸在别人故事里、外界的事物里久久无法脱身。情绪有时更像是坐山车,在得意和肯定面前自信满满,而在失意和否定面前自暴自弃。时而高昂,时而低落。
多愁善感里藏着过份的共情,共情是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特征,没有共情能力的人和冷漠的野兽没有分别,但过分的共情就会了为了秋天的第一张落叶而黯然神伤,也会为了虚设的电影情节而独自沉沦。在头脑层面制造恐怖的剧情,把自己编制进虚妄的剧情里,导演出患得患失,忧伤恐怖的角色。
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母亲早亡,寄人篱下,生性敏感,长期郁郁寡欢,加上她本来身体娇弱。林黛玉陷入情绪的泥潭难以摆脱,与宝玉的爱情未能有结果,忧思成疾,导致香消玉殒。
关于情绪、情感障碍影响健康的说法,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也有这样的描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中医讲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感变化,是由中国古代那些熟读四书五经,既通晓儒学又精通医理的饱学之士,通过将《黄帝内经》中的医学理论与儒学理论相结合,融会贯通而得出的结论。这七种情感的划分,实际上正是来源于我们生理和心理上的情感表现,所以无论是与我们的生理还是心理,都非常贴近。中医理论中有一个词叫做“七情内伤”,就是说,这七种情感,一旦某一种突然或者长时间过度表现出来的话,就会导致我们身体阴阳失调、机能紊乱,甚至导致身体处于一种病态。
怒伤肝,大怒不止,则肝气上逆,血随气而上溢,可致面赤、气逆、头痛、眩晕,甚而吐血或昏厥猝倒等症。所以我们观察容易发脾气的人,一般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头发较少。因为怒气上冲,中国有句话说“怒发冲冠”,怒气到了头上经常会发热,所以爱生气的人头发就会比较少。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特征。
还有一句话说“聪明绝顶”,为什么说“聪明绝顶”呢?因为聪明的人往往看别人做事都是笨手笨脚,觉得这么容易的事情怎么都做不好,他很容易生气,一生气就会血气上冲,头顶发热,头发就不易生长。
又如喜伤心。正常的喜乐,可以使精神愉快,心情舒畅,但若狂喜极乐,会使心气弛缓,精神涣散,而产生喜笑不休、心悸、失眠等症。
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对那些会影响我们情感变化的事物,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高兴还是伤心,也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快乐还是痛苦,都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不在头脑层面过度的加工和解读,要让自己的心态永远处于一种中和稳定的状态。“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所谓的“中”,就是喜、怒、哀、乐、爱、恶、惧等情绪没有发出来的状态,然而这种状态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也就是喜怒哀乐等情绪虽然发了出来,但是并不过分,而是以礼为节度,符合礼的要求。儒家认为达到中和,就能内圣而外王。
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陶渊明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些人都做到了“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其实与天地自然比,人的生命是极其短暂的。在这样短暂的一生中,有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可做,又何必去浪费时间甚至自己的健康,为自己的处境或身外之物而大喜或大悲呢?
思伤脾,是指过度的思虑会引起脾胃失调,使人的消化系统出现障碍。由此可见,由一些外部不利因素而导致过分的思虑,以致钻牛角尖不得解脱,同样是一种心理的失衡,会让我们处于一种病态中,无法正常生活。
恐伤肾,是说过分的恐惧会使气下陷,使人容易大小便失禁。像我们有时候说“这个孩子被吓得尿裤子了”,就是出于这个道理。
所以意识行为疗法认为:真正的养生是养心,真正的养心是养情绪。不大悲大喜,不患得患失,方能在宁静致远中达到心灵的彼岸,这里绿树成荫,鲜花盛开,为你,也为我,没有悲伤,也不用狂喜,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你就是你,我就是我,独立而守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你不用交织在我的爱恨情仇里,我不用沉沦在你悲伤剧情中,大地还是那个大地,它有它的变化,它有它的新鲜,你不用管它存不存在,你我终究要和它告别,不带恐惧,不带遗憾,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山还是山,水还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