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身法训练方法八种,五指的身法训练方法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4 09:50:34

在体育技术教学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初始环节就是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所谓“动作表象”就是个体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动作的形象。如何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准确、全面地进行讲解和示范。通过教师多次的讲解示范,学生基本上都能够在头脑中想象出动作的形象。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往往讲解不够准确全面,会漏掉一些内容,或者说讲解次序混乱、没有条理、缺乏逻辑性,特别是一些新手老师,在教学的过程更是如此,那么教学效果自然无从谈起。而学生在记忆技术动作要领的时候也总是抓不住重点,这就无法快速地帮助个体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怎样才能精准高效进行讲解示范?如何才能使学生短时间记住动作要点呢?要想实现高效课堂必须解决这两个问题,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呢?如果能够遵循一种固定的模式,这个问题是否能够迎刃而解呢?先放下疑问,说一说模式怎么来,当然需要“建模”。古人云:“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要想建模就必须要先弄清楚“建模”是怎么回事。它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它只是一种方法论,通过科学的思维和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建模”就是教学论中的方法论,是用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体育技术动作形成的规律,任何体育技术动作都是个体徒手或者借助器械共同完成的,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规则让身体形态发生改变或者连续地发生改变,通过改变而产生力量,使力逐级传导至某个部位或者作用到某种器械上,从而使某个部位具有更强的力量,或者促使身体发生新的改变,又或是使某种器械呈现某种特定的运行轨迹和状态。身体包括头、四肢和躯干,身体的改变就是头、四肢和躯*改变。头的代表部位就是头部本身和眼睛,四肢的代表部位就是手和脚,躯*代表部位则是上体和腰。如果教师可以把技术动作的规格和方法按照一定的身体形态改变的次序和身体各部分要素讲解示范,那么必将避免教学过程中,讲解示范的遗漏和失误,也更便于学生学习记忆。人们常说“文体不分家”,今天就借用戏曲现成的概念来创建体育技术动作教学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戏曲界中有“四功五法”之说,“四功”就是唱、念、打、做,是戏曲舞台上的表演手段。“五法”一般是指手、眼、身、法、步。是戏曲表演艺术的五种技法。手指各种手势动作;眼指各种眼神表情;身指各种身段工架;步指各种形式的台步;法则总指上述几种表演技术的规程和法则。由此可见,戏曲中的“五法”就是所有身体的动作统称,是体育的一种表现形式,这就是文娱活动中常有体育影子的例证,或许就是“文体不分家”的主要原因。今天,且古为今用,借鉴“戏曲五法”简单聊一聊,体育技术动作教学中的“手眼身法步”,即“五法教学模式”,借鉴不能完全照搬,需做出消化性地改变,根据体育技术动作的呈现规律,从有利于教学讲解示范的角度和学生记忆的方便程度,把顺序略作调整,即“手眼步身法”,当然也可根据教师的个人习惯来调整顺序讲解,但是元素绝对不能少。“手眼步身法——五法教学模式”中的“五法”分别是:手是指手和手臂的各种动作,眼指头部动作和目视的方向,步是指双脚的方位和距离及脚和腿的的动作,身是指躯干所呈现的状态,法指力量产生传到的过程中,身体各部位呈现特定运动轨迹的规程和法则,在静止动作中,法常包含在前面四项当中,在连续动作中就需要单独罗列,着重强调。下面各选取一个无器械的运动项目和一个有器械的运动项目中的某一个技术动作(均选取知名专家教授编著的已出版书籍中相关技术动作的表述),按照“手眼步身法——五法教学模式”的顺序和要素分解这一技术动作,看有无遗漏或者是条理混乱,是否更有利于学生记忆,验证“手眼步身法——五法教学模式”的实效性。

首先,选取无器械运动散手中“正架”技术动作,散手中的“正架”和“反架”是散手中最基本的起始姿势,根据1998年8月第一版,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院长、教授马学智编著的《散手》中“正架”动作要求为例,分析体育技术动作“手眼步身法——五法教学模式”的准确性。原文:“1.步型:双脚开立与肩同宽,平行上左步,前后脚的距离稍大于肩;前脚掌内扣,后脚跟抬起,脚掌撑地;两腿膝关节微屈,身体重心在两腿之间。2.躯干:身体侧向前方,含胸收腹。3.手臂和头部:(1)手型要求四指内屈并拢,大拇指横卧与食指和中指的第二关节上。(2)前臂的肘关节夹角在60度——90度之间,拳在视线下方,肘下垂,后臂的拳头在颌下,上下臂近胸肋部。(3)头稍下低,收下颌,目平视,与前拳上方在一条水平线上,合齿闭唇,前肩提耸。”

按“手眼步身法——五法教学模式”解析“正架”技术动作:

1.手:四指内屈并拢,大拇指横卧与食指和中指的第二关节上。前臂的肘关节夹角在60度——90度之间,拳在视线下方,肘下垂,前肩提耸,后臂的拳头在颌下,上下臂近胸肋部。

2.眼:头稍下低,收下颌,目平视,与前拳上方在一条水平线上,合齿闭唇。

3.步:双脚开立与肩同宽,平行上左步,前后脚的距离稍大于肩;前脚掌内扣,后脚跟抬起,脚掌撑地;两腿膝关节微屈,身体重心在两腿之间。

4.身:身体侧向前方,含胸收腹。

5.法: “正架”是静止的动作,动作的规格和方法已经在手眼步身四要素中详细体现。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马学智教授在表述“正架”动作时也是按照“五法教学模式”进行的,只是和作者表述的顺序不一致,但是要素相同,可以初步判定“手眼步身法——五法教学模式”准确有效。

接下来,选取有器械运动篮球中“单手肩上投篮”的技术动作,依照2001年7月第3版,原北京体育师范学院院长、教授孙民治主编的高等学校教材《球类运动——篮球》中有关单手肩上投篮的技术动作方法讲解为例,再次分析“手眼步身法——五法教学模式”的准确性。原文:“以右手投篮为例,右手五指自然分开,手心空出,用指根以上的部位持球,大拇指与小拇指控制球体,左手扶在球的左侧,右臂屈肘,肘关节自然下垂,置球于右肩前上方,目视球篮。两脚左右或前后开立,两膝微屈,重心落在两脚掌上。投篮时,下肢蹬地发力,右臂向前上方抬肘伸臂,手腕前屈,食、中指用力拨球,通过指端将球柔和地投出。球出手的瞬间,身体随投篮动作向上伸展,脚跟微提起。”

下面按照“手眼步身法——五法教学模式”解析“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

1.手:以右手投篮为例,右手五指自然分开,手心空出,用指根以上的部位持球,大拇指与小拇指控制球体,左手扶在球的左侧,右臂屈肘,肘关节自然下垂,置球于右肩前上方。

2.眼:目视球篮。

3.步:两脚左右或前后开立,两膝微屈,重心落在两脚掌上。

4.身:原文没有表述,但是根据篮球基本站立姿势和前面对“步”的表述,可以判断出:上体略前倾。

5.法:投篮时,下肢蹬地发力,右臂向前上方抬肘伸臂,手腕前屈,食、中指用力拨球,通过指端将球柔和地投出。球出手的瞬间,身体随投篮动作向上伸展,脚跟微提起。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孙民治教授主编的《球类运动——篮球》中表述单手肩上投篮动作时,除了没有明确讲明“身”的内容外,其它也是按照“五法教学模式”进行的,再次验证了“手眼步身法——五法教学模式”的正确性和全面性。

通过两次的分析、比对、验证,可以看出“手眼步身法——五法教学模式”的全面、准确和便利性,“手眼步身法——五法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根据体育技术动作的生成和发展规律,结合人体的组成部分,提炼出体育技术动作的骨架,即手眼步身法,所有的人在了解此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无论是教学还是学习都会很容易地套用这个教学模式,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做到准确无误,从而实现高效教学和学习的目的。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