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从安史之乱开始,这一局面开始发生变化,东北成为边患的主要地区,契丹、女真、后金全部从东北起家。安禄山拉开了东北入主中原的帷幕,而最终由努尔哈赤的后人完成。
与之相对,中原王朝的首都也从长安经开封转移到了北京。明朝朱棣之所以要迁都北京,除了这里是他的起家之地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这里地处明朝与蒙古、东北的锁钥处,战略地位更为重要。
3、努尔哈赤起兵之时的形势与其实与安禄山也很相似,只是结局迥异
安禄山起兵之时,天下是大唐、安禄山、回纥三足鼎立之势。危急存亡之时,唐肃宗李亨通过和亲完成了与回纥的联盟,天下便形成唐朝 回纥VS安禄山的局面。
后来,回纥三次出兵助唐,帮助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乱。关于回纥助兵,《旧唐书·回纥传》中写到:
肃宗诱回纥以复京畿,代宗诱回纥以平河朔,堪难中兴之功,大即大矣······于国之功最大,为民之害亦深。
努尔哈赤起兵之时,天下是大明、后金、蒙古三足鼎立之势。在这一局面下,明朝也曾想过让蒙古人助兵,因为后金的崛起,不仅是明朝的威胁,同时也是蒙古人的威胁。
此时的蒙古大汗是林丹汗,他有志于统一蒙古,对后金不断挖蒙古人的墙角非常不安。
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明朝辽东经略杨镐提出“制东夷在先款西虏” 的策略。“东夷”即努尔哈赤的后金,“西虏”便是林丹汗的蒙古诸部。
公元1619年秋,明朝派监军王猷出使蒙古,最后明朝与林丹汗达成协议:明朝每年给蒙古40000两白银,而林丹汗出兵助大明守卫广宁城。
从战略上来讲,稳住蒙古再对抗后金没有错。可是,崇祯登基之后,由于没钱便改变了对蒙古每年赏赐的政策。当然事实上也不是真的没钱,但这帮大明君臣自己打仗都不肯出钱,更何况送给蒙古人了。
后来,蒙古发生饥荒,希望明朝能够赈灾,而崇祯坚决不允许。而正是这一点,最终将蒙古推向了努尔哈赤的后金一方。
公元1635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击败林丹汗,成为蒙古大汗。
也就是说,在明末的三方格局之中,最终得以联合的是后金和蒙古,明朝则变成了孤家寡人,而满蒙一体是后来清朝统一天下的重要支柱。
努尔哈赤在明朝的地位,当然没有安禄山在唐朝显赫。不过,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从明成祖朱棣开始便被授为建州卫指挥使、右都督。此后,努尔哈赤的祖上世代在大明为官,而明朝在今辽宁、吉林地区所设的建州三卫是真正的明朝卫所,其到万历年间都一直是大明完全掌控的。所以,努尔哈赤无疑是大明的臣子,只不过不是汉臣而已。
努尔哈赤的起兵,与蒙古人不同,其实在当时与李自成起义没有区别,都是地方造反,只不过异族的造反民族色彩更浓厚一些而已。
如果我们不局限于王朝史,而将唐朝至清朝的历史联系起来看,那么安禄山在唐朝中期的起兵,其实标志着我国东北势力的崛起,这一变化最终在明朝促成了努尔哈赤及其后人的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