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构音障碍是指不存在任何构音器官形态和功能异常、听力异常的情况下,部分发音不清晰。
简单来说就是,哪儿哪儿都好,就是说话不太好。
常见构音错误有:
(1)g、k发成d、t,如把"哥哥"说成"的的"或者相反的发音方式;
(2)zh、ch、sh发成z、c、s如把"知"发成"滋","吃"发成"次","是"发成"四";
(3)把l发成n (除外地方语音的发音特点,比如我国的部分地区n、1不加区分);
(4)把部分非鼻音发成鼻音。
很多孩子没有正确的发音,究其原因是方法和习惯问题。
比如把“哥哥”说成“得得”,是因为舌头位置没有摆放正确,发g音时本应该抬高舌头后面,却把舌尖抬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错误的习惯。
训练时,要带有游戏性的尽量争取儿童保持对训练的兴趣,尽量不要挫伤他们说话的愿望,使孩子能积极配合训练。
呼吸是构音的动力,必须在声门下形成一定的压力才能产生理想的发声和构音。
在进行训练时孩子应该调整坐姿,若孩子可以坐稳,应做到躯干直、双肩水平、头保持中立位;
若孩子呼气时间短且弱,可采取卧位,由家长帮助进行,这种训练可以结合发声、发音一起训练。
自主呼吸:尽量延长呼气,鼻吸气,嘴呼气;
数数:一口气数1,2,3,4……10;
呼吸短弱:卧位或坐位,手法介入,吸气末按压腹部,帮助增加膈肌的运动;
增加肺活量:双上肢举起,吸气,放松时呼气;
增加气流:吹气球、吹泡泡、吹蜡烛、吹哨子、吹纸片、吹水波、吹蒲公英。
针对发音准确性进行干预时,可以为孩子提供高密度的、正确的语音输入。
语音输入需要在家长和孩子形成共同注意的时候提供,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吸收”。
语音输出练习同样可以在游戏和活动中进行,这样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提高配合度。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发音错误时,家长不必指出错误,只需要用正确的语音回应即可。
比如:妈妈问孩子“是不是想喝牛奶?”,如果孩子回答“是(si)”,妈妈直接回答说“是”,并将牛奶递给孩子即可,如果孩子能准备回答“是”,也要及时鼓励孩子。
对这类行为性问题,使用一些随手可得的小工具也能起到良好的干预效果。
比如用一根长棉签、压舌板、再加上镜子、录音笔、震动器等提供听觉、视觉、触觉辅助。
让孩子体会发有些音(如a)的时候喉咙要有震动,发另一些音(如s)的时候没有震动。
这就是听觉提示。
孩子把k发成t,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着镜子,张大嘴巴发一些舌位靠后的“怪兽”的声音。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到观察口型和舌头的位置上去。
这就是视觉提示。
还可以用一根棉签,轻点孩子舌面较后的位置和硬腭接近软腭的地方,使孩子对发音部分形成感官印象。
这就是触觉提示。
附:
① g、k的训练
A.g被d代替时,让儿童发ga或ka,同时用压舌板或勺子炳压舌尖;
B.利用漱口的方法,逐渐减少口中水量,从"无水漱口"诱导发ga音;
C.发音时利用舌根和软腭闭锁的方法:
a.合双唇发m;
b.微张口发n;
c.张开口唇发eng;
d.让儿童在eng后加上元音"a"构成eng加a的音。一边让儿童持续发eng音,以后移行至a音;
e.发耳语音的ga。
② d、t的训练
A.让儿童把舌放在上下齿之间,水平伸出。5min/天,进行一个月;
B.在伸舌状态呼气发爆破音,如:b、p、d、t等。
③ s的训练
A.让舌松弛,使舌平伸状态夹在两齿间;
B.从舌正中发出较长时间的气流发"s",使用吸管等向正中诱导呼气也可以辅助训练;
C.在s后加元音u进行构音发su,把舌从两齿间向后缩即可发成s音,如果s音泛化,并且保持下来,逐步可以把舌自然地向后移动而发出s音。
孩子发音不标准,还可以做这些。
如果孩子某一类发音不标准,可以先集中收集孩子最近感兴趣的话题,把话题中可能出现发音错误的发音记录下来。
在和孩子交流时,家长要注意放慢语速,因为说话的速率会直接影响其构音、清晰度、声音的表现。
特别是对那些孩子容易出错的发音,要夸大构音发音的位置,让孩子有意识地注意到这些发音。
将容易出错的舌音做成训练卡片,在固定时间内可以进行专项练习。
孩子准确发音后,要及时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