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较真专业事实查证平台、腾讯新闻事实派
随着中国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健康已经成为大家最为关心的话题,而某些自媒体也利用了公众对医疗健康类信息的关注,捕风捉影炮制医疗健康类谣言,目的不过就是为了大赚点击量。
针对卫生类谣言满天飞的现状,时任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发布活动上说,现在信息量巨大,而且非常多元,这对公众造成了很大的困惑。
不良自媒体编造医疗健康类谣言,收获了粉丝,却给社会带来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名有良知的疫苗工作者的心声!所有父母必看!为了孩子的健康,请远离疫苗!》一文位列谣言榜榜首,但这篇流传广泛的文章,背后作者究竟是个什么人呢?发布文章的微信公众号名为“关注疫苗安全”,按照文章中的描述,作者是疫苗接种工作者,在接种门诊上班。但是,当一名网友佯装孩子家长加了作者微信后,作者在微信聊天中承认自己根本不是医生。
谣言发布不久后,相关公众号被关停,相关人员被调查,但是,彻头彻尾的疫苗危害谣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长久地遗留下来。
03
“养生”“优惠”,专扒老人钱包
微信曾有过统计发现,每个月转发5条以上谣言的用户中,80%的用户是中老年人。对这个数据,相信大多数人并无异议。就在今年国庆期间,一条“曹可凡被电视台开除、曹可凡自*”的劲爆新闻在中老年人的微信群中流传,谣言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
第一条出现在“十一”前夕,内容是曹可凡被上海电视台开除了。
第二条出现在假期里,说的是曹可凡因为代言的金融产品出事,自*了。
但事实上,主持人曹可凡国庆节前后多次参加公众活动,国庆期间也曾发布过微博。但这些都没能有效阻止谣言传播,最终还是靠曹可凡本人委托的一封律师函,方才真相大白。
这条谣言首先在老人微信圈中传播,然后蔓延到老人的家人中间。
为什么中老年人会成为自媒体谣言的主要受害者?
一是因为老一辈对媒体发布的信息比较信任,认为只要是白纸黑字、白屏黑字写下的,都毋容置疑;其二则是如今的自媒体谣言帖,真假信息混杂在一起,通过把数据改大或者改小,把严重性夸大,把多年前的事换到现在,把外国的改成中国等等“技巧”,偷换概念,或者自己造一些概念。这些真假掺杂的文章,让看帖子的人难以辨别。
互联网时代,退休后的老人,也加入了网民大军。但从客观上讲,由于生活环境相对简单和封闭,再加上“网龄”不长,老人对网上信息的真伪辨识能力,往往要差一些。
某些自媒体公号为何要以老年人为目标读者,专门传播老人爱看的信息?其实,很多公号已经给出了答案:在他们炮制的文章中,隐含着产品广告甚至诈骗信息,这些公号盯着的不是老人,而是老人的钱包。
数据显示,我国50岁以上网民占比达到10.4%,其中遭遇过网络*和理财欺诈的中老年网民分别达到28.3%和23.8%。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非法集资为代表的各类金融犯罪行为,也陆续开始进化升级,转战互联网平台,中老年人对互联网新技术的知识相对不足,网络风险防范能力相对薄弱,这使得他们成为非法集资、*等各类网络骗局的目标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