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创新的文化
很多朋友好奇是什么文化推动了硅谷创新?
我觉得有两点:
1、鼓励风险并接受失败的文化。
“没有任何年龄、地位或社会阶层的界限可以阻止人们有一个新的开始”。
2、开放的文化,吸收外来人才。
1985年,英特尔新聘用的80%的博士和50%的硕士都在国外出生。
英特尔第一个微处理器是由一位意大利工程师完成的,第一个可擦除可编程的只读存储器是由以色列人开发的;
一位日本工程师设计了最早的8080微处理器;
以色列人阿里耶·芬戈尔德创立了黛西系统;
来自韩国的菲利普·黄创办了图文公司;
来自印度的西江·莱·坦登创办了坦登电脑。
看到这里,大家有没有联想到华为全球创新人才战略,还有美国最近出现人才逆向流动的情况,有上万名华裔科学家正在回流中国。
硅谷的风投孵化
推动硅谷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风投投资基金对创业公司的孵化。
这个投资行业区别于传统行业的盈利模式,美国风投业所支持的一大批创新公司,参与和推动了美国二战以来从工业时代、电子时代、计算机时代到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发展曲线,可以说:
每一次历史性的跨越中,涌现出的新行业和新公司,背后都有风投的身影。
按照美国科技的发展逻辑,风投是推动市场化创新必不可少的产业,未来中国必将大幅度推广,2021年北交所推出和国家半导体基金,都是复制硅谷创新的步伐。
以英特尔为例,1968年成立,技术创始人40岁的诺伊斯和39岁的摩尔各持有45%的股份, 风投42岁的洛克持有10%。
洛克筹集了250万美元的可转换债券,外加150万美元贷款,让一家芯片公司在风投支持下诞生了,30年后市值最高到3000亿美元。
1977年,英特尔34岁退休的营销副总裁马尔库拉,用91000美元投资乔布斯的苹果公司。后来马尔库拉找来洛克、诺伊斯、摩尔成立投资基金,投资了苹果公司57600美元,还给苹果公司引进了CFO和CEO。
当苹果在1980年12月IPO时,这项投资的价值达到了1400万美元,收益240多倍,在2021年,苹果公司市值高达3万亿美元。
英特尔、苹果成为风投投资人洛克可以晒一辈子的案例,后来孙正义也学了这个风投模式,成立了软银,投资了大家熟悉的雅虎和阿里巴巴。
当然,风投行业收益并不是都这么高的,它遵循一条异于传统行业的“长尾风险收益曲线”。
“长尾风险收益曲线”,就是投资项目的成功率很低,超过60%投资是低收益和亏损的,100%以上收益率的公司只有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