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邑生姜主产区,三十年前,姜友们的理论是:第一年生茬地种姜长的瘦,从第二年开始越种越胖。为什么三十年后的今天,肥、水、药、管、设施都先进了,姜反而会出现越种越瘦的现象呢?
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以前,我知道的一亩姜最多可以追施1200发酵黄豆。当然,这需要分批分次追施。多数都用6~8百斤。可见以前的老姜友们,对待种姜的态度。反观现在,地里别说黄豆,就连泡粪都见不着,还想高产,简直是在作梦!pH值在6.8的好地,种上两年姜,硬生生给种成了pH值在5.5左右的酸性土壤。不但姜长不好,光线虫都没法捂眼。还想让姜长的胖,瘦也对得住你。常言道:人糊弄地皮,地皮糊弄肚皮。就是这个道理。
要知道,酸性土壤是不适合生姜生长的!所以,以化学肥料当家的种植模式,由以前的三年一换地改成了两年一换地,甚至于有的改成一年一换地。为什么要频频换地?道理很简单:病害线虫厉害的直接不敢再种了,也没有什么产量了。再种,别说挣钱,不赔本就不错了。有地换,你可以换。如果当地的土地资源不丰富,或者年龄大了等情况,你怎么换?
为什么土壤会酸化?为什么线虫会泛滥?为什么大姜长势不行,没有预期的产量?为什么你们这帮人种上两年姜,再种什么作物也长不好?为什么好好的地越种越贫脊?为什么继续种下去土传性病害会呈暴发趋势?……
这正应了那句俗话:孩子没娘,说来话长!不说了,先入为主很难改变!等这批人赔够了,主动退出姜湖或改变种植模式,姜湖也就平静了。
总而言之,化学肥料当家的模式,属于那种兔子尾巴长不了的类型。最低限度没有高产,没有高产哪来的高利润?
上图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绝产!其实,这样的情况每年都有。假如说把买化学肥料的钱省下来换成有机肥,绝对不是这个结果。这就是化学肥料当家的优越之处。今年我知道的全军覆没最大的一块地是140亩。就别讲究胖瘦了,直接句号了。
其实,有机肥与化肥的优劣对比我说的已经不少了,姜友们自己拿主意吧!
于师傅就是于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