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安徽泾县昌桥乡孤峰村国民油布伞厂的师傅在晾晒伞布。新华网 王雷 摄
郑国民是皖南油布伞制作的第六代传承人。在安徽省皖南山区泾县昌桥乡孤峰村的一座庭院内,郑国民带着几名制伞师傅坚守着这一最后的传统工艺,传承着千百年来这一绚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泾县制伞业历史悠久,据《泾县志》记载,明清时泾县伞业十分鼎盛,尤以孤峰、榔桥、茂林等制伞最为有名,家传户习,是皖南伞业的发祥地和集散地。
泾县孤峰油布伞主要选用当地朝阳山岗中五年以上老毛竹做伞骨、精选上等硬材做伞芦、纯棉布或丝绸经天然的桐油及辅料熬制后涂于伞面,所制雨伞防水性好、精致牢固、抗风、经久耐用且绝缘防雷电。
从选材、量尺寸、刨竹节和分片、打孔、排竹、套伞头、伞骨与伞头相连、制伞面、上布、刷桐油、盖章或署名、晾晒等,孤峰油布伞的制作需要十几道工序。因选料要求高,纯手工制作复杂,操作要领全凭多年的实践经验,一把油布伞从材料到成品一般需要一周时间。
随着社会发展和受现代制伞业的冲击,传统的手工制伞逐渐衰退,古老的传统制伞技艺也濒临失传。为了保存和延续这一传统的制伞工艺,传承人郑国民充分利用油布伞的绚丽色彩向人们讲述传统手工制作伞的工艺过程,并通过图片和视频宣传展示,吸引了大批游客和摄影人前往参观和体验,这即将消失的传统制伞技艺,如今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国民油布伞厂的产品受到市场欢迎,远销海外。2017年,泾县油布伞制作工艺被列入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月23日,安徽泾县昌桥乡孤峰村国民油布伞厂手工师傅在检查伞骨折节。新华网 王雷 摄
11月23日,在泾县昌桥乡孤峰村国民油布伞厂,手工师傅为油纸伞安装伞布。新华网 王雷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