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笑下饭的同时,“网络安全”这个话题引发了我的共鸣,所以阿喵今天打算跟大家好好唠唠:大数据时代,我们享受互联网的无限便利,而繁华的表面之下,却暗藏危机
在屏幕背后的你,是安全的吗?
01|网络隐私安全问题成为一把利刃在开启网络隐私这个话题前,我想先抛出一个问题:为何当下“网络隐私安全被频频地提及,成为行业和学界都十分关注的议题。”想要知道当前这个局面的形成背景,我们需要先来回顾一下,中国互联网 信息安全行业发展历程,其发展轨迹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包括萌芽期、爆发期,到惠普阶段。
如上图所示,自2011年后,网络信息安全便伴随着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发展。
那么,网络安全是什么呢?
网络安全
• Cyber Security
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我们在网上可能遇到的一些互联网安全威胁主要包括:
1、黑客攻击,其中未经授权的用户可以访问计算机系统、电子邮件帐户或网站。
2、病毒或恶意软件(称为恶意软件),它们可以损坏数据或使系统容易受到其他威胁。
3、身份盗窃,其中犯罪分子可以窃取个人和财务信息。
而在生活中,更常见的例子包括,网络钓鱼、黑客攻击和远程访问(疫情宅家办公,远程访问软件使用率也随之增加)、恶意软件广告、公共场所和家中的 Wi-Fi 威胁(数据包嗅探、中间人攻击、流氓Wi-Fi网络)等。
以明星塌房为例,互联网无疑使得窥探隐私变的更加方便快捷。网络无形间形成一种液态监视,中心主体不是具体的人,而是在无形的凝视中隐匿的视线,社交平台的发布就是一种曝光形式。例如,通过朋友圈发布的原图照片,查看EXIF参数,能看到地理位置、拍照的器材、时间、地点、手机版本等信息,一旦被有心之人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无数的案例和现实摆在我们面前,网络信息隐私成为人们敏感的话题。但即使意识到这个问题,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并没有对自己的信息进行过多加密,重视是一方面,而行为却呈现出悖论,例如通过朋友圈批露私生活,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 一部分人认为,他们对外批露的信息并无太大敏感性,且不是重要人物,也无多大价值,因此不以为然。
VS
- 另一部分人则指出,并不是他们想有意泄露,而是他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即时不发朋友圈,他们的隐私也无所遁形,建议加强律法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