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钱币收藏是因货币而衍生的一个行业,自古伴随着货币的发展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到20世纪90年代末以前,官方对于作为我国法定货币的人民币在民间收藏的态度,一直是谨慎的,直到90年代末才开始逐步放开。
伴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2017年央行首次提出“人民币进入收藏领域”的字样,预示着人民币在民间的收藏将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局面。
然而,人民币作为国家的法定货币,涉及的材料、技术工艺和流程等很多内容属于机密,有关的官方资料极度匮乏,导致民间研究捉襟见肘。
此外,官方对民间收藏的扶持和监管力度尚显薄弱,导致民间收藏标准混乱,对很多概念和术语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甚至南辕北辙、张冠李戴,更有甚者指鹿为马、混淆是非,还有的研究钻牛角尖走入误区,乃至自说自话,误人子弟。
理论指导实践,向广大的钱币收藏爱好者普及涉及人民币印制生产的若干技术、工艺、流程的基础知识,对人民币收藏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无疑将起到极为积极的重要作用。
(引用中国钱币博物馆公众号图片)
目录
第一节 色彩
一、色彩的三属性
二、色彩的加色混合
第二节 印刷术语
一、设备材料部分
二、技术工艺部分
第三节 印刷工艺
一、胶印工艺
二、凹印工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节 色彩
一、色彩的三属性、
是定性和定量地描述色彩的三个特征量,即色相、明度和饱和度。
1、色相(Hue):是色彩的基本特征,用色彩的名字来区分,如红色、橙色、绿色等(参见下图)。
2、明度(Brightness):指色彩的相对亮度或暗度,通常以百分比度量,其中0为黑,100%为白。
3、饱和度(Saturation):代表了色彩的强度或纯度,也称为彩度(Chroma),表示色彩中纯色成分的含量,以0(灰色)~100%(全部饱和)的百分比度量。
(引用网络图片)
二、色彩的加色混合
1、色光的三原色:色光中存在的三种最基本的色光,分别为红色(R,red)、绿色(G,green)和蓝色(B,blue)。
加色混合: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光相混合时,会产生一种新的色彩感觉。比如红(R)+绿(G)=黄(Y),红(R)+蓝(B)=品红(M),蓝(B)+绿(G)=青(C),红(R)+绿(G)+蓝(B)=白(W)。
2、色料三原色:色料的呈色是由于色料选择性地吸收了入射光中的补色成分,而将剩余的色光反射或透射到人眼中。其中青(C)、品红(M)、黄(Y)这三种色料被称为色料三原色。
青、品红、黄是色料中用来配制其他颜色的最基本颜色,也被称为原色或第一次色。间色是由两种原色料混合而得到的,被称为第二次色。复色是由三种原色料混合而得到的颜色。
减色混合:色料的相加(混合)所获得的色彩明度有所降低,故称色料的混合为减色法。凡是某种色料与另一种色料相混合呈现黑色时,这两种颜色互为补色,这两种色料互为补色料。光的三原色的补色是色料的三原色,色料的三原色的补色又是光的三原色。
(引用网络图片)
第二节 印刷术语
印刷,是根据版面的图文信息控制色料(油墨)转移到承印物(一般是纸张)上的复制过程。完成一个印刷的过程,需要的要素有原稿、印版、承印物、印刷油墨、印刷机械。
一、设备材料部分
1、印版
是指印刷用的版子,也叫做模版、版模、版。
印版的类型有凸版(柔性版)、平版、凹版和孔版(丝网)等,印版的等级有母版、子版等。全国各地印钞厂根据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提供的母版翻制的母版叫二母版(见印钞厂志),之后制版车间再根据二母版翻制子模版。
凸版、平版、凹版、孔版是材料,胶印、凹印、丝印是印刷工艺。其中由于现在平版印刷经常使用橡皮滚筒,因此这样的平版印刷工艺也被称为胶印。
(1)凸版:图文着墨部分凸起在一个平面上、空白部分凹下的印版,就像图章一样。
凸版包括木刻版、活字版、雕刻凸版、照相凸版等。
用于包装印刷的凸版为柔性版,特点是印刷压力小(1~3kgf/cm2),油墨传递性能好,墨层厚度为2~6μm。
现在人民币生产中的使用印码机打印的冠字号码,用的就是凸印技术,票背面的相同位置有明显的凸起(参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