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听说某村与某村械斗后几百年不交往、不通婚;也听说某某姓和某某姓世代不通婚。不通婚一定有原因,但究竟是什么原因,未必都知晓。
我们村子以叶姓为主。早些年听老家的长辈说,许叶不通婚。可是,毗邻我们村子的几个村庄,都没有姓许的啊。难道另有隐情?
今年过年回家,再次披阅村里老族谱,详细阅读后,我终于恍然大悟,原因原来是这样的。
武济村,是福建省寿宁县芹洋乡的一个小村子,属下修竹村管辖的一个自然村。武济叶氏自明天顺二年(1458)肇居以来,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子孙繁衍,徙迁印潭、福安、龙泉等地。
武济村叶氏自肇基以来,先后共有四次修谱,分别是清乾隆丙寅(1746)叶润春(庆元人)首修、乾隆庚戌(1790)重修、民国六年(1917)叶润滋(犀溪人)三修、1987年柳亦阳(鳌阳人)四修。
首修谱记载,始祖文郁公,官至中奉大夫学士,任白州刺史,祖妣范氏,益国夫人,迁居常州宜安县,于唐天佑元年(904)复迁建宁府许家巷立业。文郁公为叶姓始祖。他的哥哥文娟姓许。据说文郁系随母姓,但族谱没有明确记载这一重要细节,尚有待进一步考证。《从许分叶族谱叙》明确记载,叶郁文的叶是从许分来的,看来确实有缘由,这一支叶,在政和以及闽东一带,称为“许裔叶”,与其他叶姓有所不同。
文郁公生五男,三子令环,夫人梁氏,封穆国夫人,次周氏,封鲁国夫人。生八男。令环公金紫光禄大夫,文殿学士兼御史中丞。次男国弼,为把截官,夫人张氏七娘胎,生五男,子孙居政和梧桐枧下楼下。国弼—十二—长官—景衡—及之—德远—良—武一—亨九,到了亨九这一代,也就是北宋嘉佑五年(1060),徙居下平峰(即今寿宁县下党乡下坪峰村),安人潘氏,为下平峰始祖。迨至甲四这一代,于元至大二年(1309)迁居茗坑,安人金氏,为茗坑始祖。
甲四生四子,长子五、次子七、三子九、四子十。子五生三子,长子丁二,次子丁四,三子丁五。丁二生二子,苑二、苑三,苑二生朋六,苑三生明五、明七。子七传丑五,丑五生三子,长子崇四,次子崇六,三次崇八。崇四生安一、安六。安一生许二、许七。许二安人陈菊娘,许二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从茗坑迁居东家洋黄家墩铁炉头。许二独子苏三于明天顺二年(1458)从东家洋黄家墩徙居武济,为武济始祖。黄妹娘与苏三公合葬屋后左边龙山头大墓(今无考)。至此,武济叶开始繁衍,至今500多年。
文郁公的后裔,叶茂枝繁,子孙繁衍,人口众多。长子令随,官居朝散大夫、文阁学士、知建宁府诣军事,寓居信州严州寿春府。次子令记,排行十一公,银青光禄大夫,知青州军事,迁居三山、古田、黄坑,又一派徙居闽清县等处,皆其后也;三子令环,夫人梁氏封穆国夫人,次周氏封鲁国夫人,生八男,令环公金紫光禄大夫、文殿学士兼御史中丞;四子令从,排行十三,公任建州军事押衙兼练军马、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殿前侍郎。诏敕叶令、环御史中丞兹敕东川节度使押衙、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御史大夫、上柱国。敕葬建宁府白云寺畔菜园中,有石碑在寺为记。舍田一千五百亩,在寺追修忌辰。犹存籍在政和县梧桐党演,其子孙徙居真州是也。五子令通,不仕,立家创业建阳,分派延平、汀州清原县,又分派在剑浦沙县,子孙众多,发枝繁衍皆其后也。
从唐至今,文郁公派下子孙究竟有多少,没有准确统计。但凡奉文郁公为鼻祖的叶氏裔孙,都是许裔叶,族谱上注南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许文娟和叶文郁的子孙,是堂亲关系,祖宗立下“许叶不通婚”的家训,自然是为了防止现代科学所说的近亲繁殖,当然有其深远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