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看,那一抹耀眼的“光伏之光”——靖远县光伏扶贫成效扫描
靖远光伏扶贫项目。靖远县委宣传部供图
(一)
43岁的王永翠做梦也想不到,有生之年能走出山窝窝,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
王永翠嫁到白银市靖远县北滩镇乱腰村时,不过20来岁。这里,山连着山,似乎永远也走不到边。山地是靠天吃饭的,即便累死累活地劳作,收入也没个准。当家的养了40多只羊,按说不错,可遇上旱年,山上光秃秃的,羊儿没草吃;即便雨水充足,羊儿肥美,可离县城的路又远又崎岖不平,把羊儿卖出去又是一桩难心事。
身无长技,只能无奈,日复一日地推着日子。
脱贫攻坚的号角响起,不曾遗忘偏远的乱腰村。如今,王永翠一家通过异地搬迁,搬进位于北滩镇杜寨村的锦绣园小区,住上了三室两厅、100多平方米的楼房。幼儿园、小学、中学都离家不远,几个孩子上学很是方便。从此,男主外、女主内,日子不一样了,心里踏实、亮堂了。
王永翠家还有一张卡,每个季度能打进来几百上千元钱。她不知道这个钱具体怎么来的,只知道是党的政策好。
和王永翠一样,北湾镇富坪村、新坪村的村民大都有这样的卡。
其实,答案就在附近:位于北滩镇杜寨村、占地面积1150亩的靖远县光伏扶贫产业园,那片闪着粼粼银光的地方。
(二)
话,还得从头说起。
2013年7月22日7时45分,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处发生6.6级地震,顷刻间地动山摇,房屋倒塌,家园被毁,满目疮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瞬时陷入了灾难的深渊。
为长远考虑、妥善安置,我省将岷漳受灾移民搬迁至白银市靖远县北湾镇富坪村、新坪村。
要认他乡为故乡,就必须实现“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为此,靖远县想了很多办法,干了不少事。
光伏扶贫产业园就是其中一件。
2018年8月17日,采取县域内“飞地模式”建设,总投资3380万元的富坪、新坪两村光伏扶贫工程建成,并全部并网运行。
要特别说明的是,总投资3380万元,是政府出资,再按每户2万元的标准,配股至1690户贫困户;再按发电收益的一定比例,每户每年不低于1600元的标准“分红”。
不花一分钱,不出一份力,每个季度就有稳定收入,富坪、新坪两村的村民真的碰上了“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靖远县委托甘肃亿维天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管理、运维光伏工程。该公司总经理吴璇介绍,截至今年5月底,累计发电收益已超1024万元。
扶贫效益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形成村集体经济,用以开展公益岗位扶贫、小型公益事业扶贫、奖励补助扶贫等;截至目前,富坪、新坪两村累计收益已达13万元和8万元。二是实质性带动富坪、新坪两个移民村的1587户(除去1690户中已脱贫的103户)贫困群众稳定增加经济收入,每户每年不低于1600元。
(三)
尝到了甜头,靖远县又马不停蹄地“上新”:投资1.67亿元,继续采用“飞地模式”,于2018年12月29日建成靖远县“十三五”第一批25.149兆瓦光伏扶贫项目并并网发电。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市和平区也看到了“光伏扶贫”稳定性强、长远性高的“闪光点”,在东西部扶贫协作考察时,将帮扶项目“锁定”靖远县25.149兆瓦光伏扶贫项目,注入帮扶资金2360多万元。
此次,“配股”“分红”模式一样,但范围扩大至88个贫困村、6960户贫困户,几乎普及、惠及全靖远县。
截至5月底,靖远县“十三五”第一批25.149兆瓦光伏扶贫项目发电收益超3700万元。扶贫效益依然体现在两方面:每年形成村集体经济,88个贫困村每村3万元,同样用于开展公益岗位扶贫、小型公益事业扶贫、奖励补助扶贫等;带动87个贫困村6960户贫困群众、以每户每年不低于1600元的标准,稳定增加收入。
至此,靖远县几乎全县的贫困户都尝到了“馅饼”的美妙滋味。
靖远县光伏扶贫产业园,主要是由岷漳地震灾后重建安置区北湾镇富坪、新坪两村光伏扶贫工程和靖远县“十三五”第一批25.149兆瓦光伏扶贫项目组成,均按照“政府主导、贫困户参与、政策扶持、企业运维”的思路,探索出一条脱贫攻坚的“光伏扶贫发电模式”,经过几年发展,现已成为全省“十三五”第一批光伏扶贫建设项目中建设最快、成本最低、效益最佳、规模较大、模式灵活的光伏扶贫产业园典范。
阳光照射下,产业园内光伏发电板波光粼粼,晃人的眼;其产生的扶贫效益,同样闪烁着温暖而耀眼的“光环”。
“好呀,真的好。”北滩镇杜寨村村民、48岁的王建兵,不是贫困户,自然没有“那张卡”,可他也得益于光伏扶贫产业园,很是知足。
自2014年产业园开建起,王建兵就在产业园上班了,从最基本的巡检、除干草到光伏区维护,再到部门负责人,王建兵和他的工资一样,一直在“成长”。如今,他再也不用出外打工了,产业园离家只有几千米,和同在产业园做饭的老婆,散着步就到了,“两口子一年下来,能净落五六万,还学了技术。”自然,家里的一家老小也能照顾上,庄稼地也不撂荒,心里美,晒得发红的脸上自然漾出了笑容。
真抓实干,贡献脱贫攻坚的“商务之力”——省商务厅帮扶靖远县脱贫攻坚侧记
枸杞产业已成为靖远县脱贫致富的“金果产业”。靖远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一)
运动衫、牛仔裤,一束马尾、一脸纯真笑容,怎么看,33岁的石莹莹都像是“不谙世事”的邻家女孩。
可当了一辈子支书的靖远县永新乡青杨村*杜育全却直竖大拇指,对石莹莹很是服气,“思想觉悟高,能力强,威信也高。”担心记者不相信,还举了个例子:以前,贫困户不敢入养猪专业合作社,可石莹莹和驻村工作队的人去了,就敢入了,“他们相信工作队的人。”
“杜*净夸我。”石莹莹不好意思,红了脸,忙摇手,又紧着解释,“都是大家的功劳。”再一一说起工作队队员的功劳:
快60岁的老汉张明因车祸致残,驻村工作队队员、白银市文联干部郑存天在日常入户时,看到张明正费劲地补砌破损的炕角,赶紧接过老人手中的活;
65岁的张祖莲春节时摔伤,帮扶责任人、省商务厅职工刘宝富特意从兰州带来佛慈的药膏;
20多岁的杜进贤特别喜欢挖掘机,可一没钱,二没机会,又受疫情影响不能外出打工,很是郁闷;驻村工作队队员得悉情况,先是联系坤正驾校,杜进贤学成后又牵线帮扶,让他在兰州务工,有了稳定收入……
石莹莹一一列举着,可大家总是七嘴八舌地插话:“哎,那是咱们一起去的,你忘了?”“呵呵,那可得谢谢你呢。”
又是浅浅的一笑,石莹莹用眼神回答着“战友”,又转头告诉记者,“一开始,我们最害怕村民把自己当外人,当‘过客’。”有时候走访入户,村民都不和你好好说话,明明家里养着10只羊,只说有两只羊,“说多了怕不帮扶。”
石莹莹本是省商务厅职工,2018年8月,她来到青杨村当了青杨村第一*兼帮扶工作队队长。其时,孩子一岁半,正是可爱缠人的时候,石莹莹想孩子,常常背着人偷偷抹眼泪。
可她最害怕的,是当不好这个队长,辜负了乡亲,也辜负了省商务厅的信任。
(二)
日久见人心。
村里的鸡毛蒜皮事,看似都是小事,可放到每家每户,都是影响日子的一个个绊脚石。石莹莹和“战友”们从不塞责敷衍,总是碰到一块,便认真、努力地“搬”走一块,朴实的村民一一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慢慢地,村民们把石莹莹们当自家人了,田间地头遇见了,总要唠唠家常。
“没有单位支持,我们的工作也做不了这么好。”石莹莹拿着省商务厅三年来的帮办实事台账,向记者一一介绍。
省商务厅是脱贫攻坚帮扶组长单位,结对帮扶靖远县永新乡6个贫困村。
坚持把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充分发挥组长单位作用,着力推进靖远县脱贫攻坚不断取得新进展,是省商务厅始终如一的宗旨。
这可不是印在文件上、喊在口号上就行,省商务厅凝聚帮扶合力,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
9次省级层面调研,4次省市县三级组长单位联席会,5次异地搬迁工作协调会,3次省政府暗访问题整改推进会、18次督导调研……省商务厅总是扎实调研,及时分析研判,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也不忘统筹协调联动,让资源共享,形成多方合力;更紧抓落实,让帮扶实实在在落地;
优化驻村人员结构,充实驻村帮扶力量,关爱驻村干部,激发驻村帮扶热情,确保驻村工作队“下得去”“驻得稳”“干得好”;
或开展“解民忧、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完善“一户一册”精准脱贫(巩固提升)计划,协助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或结合冲刺清零行动,重点排查安全饮水、教育助学、危房改造、异地搬迁、医疗服务等群众难点、痛点,先后解决51件实事;或重点帮扶,调研、指导、扶持开展种植养殖等增收产业……在创新帮扶机制上下功夫,多措并举,不仅帮扶成果硕果累累,脱贫攻坚质量也“芝麻开花节节高”。
帮扶工作扎扎实实,帮扶成效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老百姓自然欢喜满意,日益亲切的言语,见面就笑的脸庞,都是“印证”。
(三)
“好钢用在刀刃上。”脱贫攻坚帮扶,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又要切实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三年来,省商务厅发挥职能优势,一方面,先后投入资金1419万余元,落实25个帮扶项目,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支持三级市场体系建设,先后建成一个农产品冷链发展项目、2个农贸市场,让靖远县农特产品产业链不断拉长;
对靖远县农产品经销龙头开展外贸业务培训,帮助企业开拓市场,让靖远农产品走得更远、更广;
宣传对外劳务扶贫政策,动员贫困户参加外派劳务就业,组织输送有意愿出国务工人员,开展招聘会对接,让村民开阔视野,放眼长远;
帮助解决乡镇工作经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协助改善人居环境,从“根子”上让村民“立起来”……
另一方面,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提升电商运营水平: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措施,开展电商扶贫培训,为贫困地区电商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注入新生力量;
拨付670万元,支持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建设提质升级,扩大特色产品网销规模、农产品网货品牌培育……
此外,省商务厅还充分利用东西协作机制和平台,强化农产品产销衔接、扩大定点采购销售规模、拓展甘肃特产在天津的销售渠道等,以实实在在的举措,着力扩大消费扶贫成果:5万斤枸杞、5万斤苹果、3万斤大枣,走出靖远,走出甘肃,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2019年,省商务厅结对帮扶的靖远县永新乡6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村民们都怕石莹莹们走了。
“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石莹莹笑着告诉村民,自己和帮扶队员还在,省商务厅的结对帮扶还会继续;但她更相信村民自己的力量。
你看,30多岁却一直“宅”在家的张宏发,再也难见其身影,忙着务工挣钱去了;你看,秋日午后,74岁的青杨村村民吴育桐,正在自家新建工棚的工地上,干得起劲,像是年轻人一样……
在帮扶一线燃烧的“靖煤之火”——靖煤集团公司帮扶靖远县脱贫攻坚纪实
(一)
8月下旬,白银市靖远县永新乡的大蒜又到收获季节了,可村民们一点都不愁卖,只嫌地少、蒜少。
因为有人将大蒜一气儿“包圆”了。
“职工还嫌公司太小气,一人才一辫蒜,实际上是蒜不够。”靖煤集团公司驻村干部、九队村第一*兼工作队队长张胜利有点“委屈”,认真解释道。
原来,靖远县永新乡种植的大蒜是当地的一张名片,以蒜头圆大,汁鲜味浓,辣味纯正,便于保存而著称,属蒜中精品,小有名气。
其中,毗邻雪山寺的九队村是永新乡大蒜种植的主产地,这里空气潮湿,天气阴凉,加之肥沃的黑土地和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使这里出产的红皮蒜油气大、黏性大,品质优良,一颗能顶别处大蒜的两颗或者三颗,算得上大蒜行业里的“蒜老大”。
但,永新大蒜“藏在深闺无人识”也是现实。
群众事,无小事。张胜利和他的同事——靖煤集团公司驻村干部和当地村干部,很是把“蒜”当回事。
去年,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网红小哥哥”“网红小姐姐”,九队村的大蒜经网络直播,一次性全部售罄。
今年,在靖煤集团公司的支持下,通过企业集中采购和零星销售等方式,永新乡的大蒜又一次性被“打包带走”。
“挺忙的,但也很开心。”驻村帮扶工作事多而杂,一会张家事,一会李家事,总没个闲的时候,可张胜利的工作“带感”,随着驻村时间的增加不断增长,“以后想起来,精准扶贫驻村的经历是人生当中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关键是,张胜利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腰杆子可硬着呢——靖煤集团公司的定点帮扶力度,可不小。
(二)
充分发挥国企优势,牢牢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是靖煤集团公司的宗旨。
除了张胜利所在的九队村,靖远县永新乡二队村、松柏村、圈湾村、卧牛村以及靖远县北湾镇新坪村,都是靖煤集团公司脱贫攻坚帮扶的“主阵地”。
一名公司领导分管脱贫攻坚帮扶工作、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每年至少4次党委会专题研究帮扶工作、驻村干部驻村不少于220个工作日、在村不少于160天、与村民同吃同劳动……这些都是“常规动作”,也是必不可少的组织保障。
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好不好,还要看驻村干部能不能“住得下、留得住、起作用”。
不定期开展专门培训,不断提高驻村干部开展脱贫攻坚帮扶的工作能力,已累计培训1000多人次;驻村补贴、通信补贴每人每天增加到180元,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配备笔记本、打印机等办公设备;表彰奖励、优先提拔或重用成绩突出的驻村干部……
“自己人”要提升,“亲戚”也不能落后。靖煤集团公司大力开展“党建 扶贫”帮扶活动,或通过年度轮训、座谈交流,或通过“入户送学”慰问,或订购950多份《甘肃农民报》,或赠阅《甘肃党建》,为各帮扶村村委会、村干部、党员“输血”,不断增强村党支部的引领发展能力。
帮扶、帮扶,就是既要帮,也要扶。同进步,共发展,才能续足后续发展的“热能”和“电力”。
(三)
脱贫攻坚道路千万条,适宜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脱贫帮扶方法无数个,用真心办实事就是最受欢迎的。
在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中,靖煤集团公司用情至深、用心至真——
项目帮扶有力度、见成效。积极帮助岷漳地震灾后重建异地安置问题,对北湾镇新坪村64户贫困户住房扩建项目,按照每户8000元标准,拨付资金51.2万元;出资20余万元,建设九队村村部、医务室、供水浇灌等项目;投资10万元,为二队村配备深井设备;投入4万多元,解决卧牛村等村3000多人饮水难题;投资30多万元,为二队村、九队村、卧牛村修建村部、宣传栏、村小学……
出人、出设备、出技术,重新勘察水坝和自流管路,扩大浇灌面积800多亩,农作物年增收8万多元;先后投入资金50多万元,采取“企业 村集体 农户”模式,建设“千亩藜麦种植基地”,累计收获价值900万元藜麦,有效促进贫困户增产增收;累计投入资金30余万元,向永兴乡5个帮扶村贫困户赠送化肥147吨,解决春耕生产难题;累计投入100多万元,为贫困村赠送冬季取暖块煤1600吨,为贫困户送去电热水器300多台……
消费帮扶见真情。靖煤集团公司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先后组织消费购买帮扶村的芦花土鸡、枸杞、大蒜、黄瓜等农产品120余万元;今年6月,还组织帮扶村特色产品参加全省消费扶贫展销推介会等,现场签订意向销售协议160多万元。
就业扶贫,是最直接有效的扶贫方式之一。靖煤集团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或多渠道、多方式接送输转外出务工人员;或设立贫困学生培养专班,促进劳务输转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或优先招录贫困村贫困户人员进集团,“稳定就业一人,实现脱贫一户”。据不完全统计,靖煤集团公司通过就业帮扶,已使贫困村贫困户年均增加收入合计达300余万元。
此外,还通过举办雪山寺民俗文化旅游节、举办文艺演出、赠送香花槐树苗等活动,加大文化帮扶力度。
开展送温暖活动、免费体检义诊、捐赠图书校服、设立防返贫保险……每年至少帮办一件实事、好事,急群众所急,熨帖百姓心灵,得到了帮扶村村民的高度认可和真心点赞。
据不完全统计,靖煤集团公司先后投入990万余元资金开展帮扶。
数据是枯燥的,可对贫困村、贫困户来讲,这些数据是鲜活可感的,像冬季里的优质煤炭一样,燃起熊熊火焰,温暖着自己,也映照着每位村民开心的笑脸。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 东 叶 海 施秀萍 陈 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