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剧经常看见很多犯人行刑的时候都是在午时三刻,那么午时三刻到底是几点?为何电视剧或者小说中行刑的时候总是会选择在午时三刻呢?
是当时的法律规定还是有其他特殊原因。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午时三刻”那些事。
要想知道“午时三刻”是几点,就必须要知道:午和刻。要想了解午和刻就必须了解下古人的计时方法。
我们普遍知道的时候古人用日晷计时,但是其实除了日晷还有很多计时的方法。
日晷
一、古人的计时方法在古代有着不同的计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特定称谓计时法特定称谓计时法就是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都有特定的称谓,从夜半开始到人定结束。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脯时、日入、黄昏、人定。夜半是23点到凌晨1点,其他时间按照两小时进行推导即可。具体时间表如下:
十二个时辰对应时间表
在周秦两汉时期,古人一般只吃两顿饭。早餐一般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很多学者研究应该是在相当于现在时间的7-9点左右吃早餐比较多。也就是古人所对应的食时。而晚饭的话一般是在3-5点左右,也就是脯时。因为古人早餐叫饔,晚餐叫做餔。所以食时便是吃早餐的时间,而脯时就是吃夕餐的时候也就是晚饭的时候。
日出了古人一般会说是旦、早、晨之类的,所以我们有早晨的说法,日入古人会说夕、暮、昏、晚等说法。而日中就是太阳正中的时候,也就是11点到13点的时候。
所以就用十二个特定的称谓来和相应的时辰对应,这便是特定称谓计时法。
2、十二地支计时法汉代开始,古人又将一天十二时辰与十二地支相对应,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时和夜半相对应,从23点到凌晨1点。
十二地支并非古人随便想出来,而是根据太阳、地球、月亮等星辰的变化和一些自然规律而得到的。《史记》律书和《汉书》律历志记载了十二地支的意义。比如说:“子”的意思是“万物滋于下。”如果将每个字的含义看完就会知道,其实十二地支并非随便乱排序,而是自然万物从发生到少壮到繁盛到衰败到死亡然后依次更替。
到了宋代以后,人们又将一个时辰分为平分为2个,在时辰后面加上“初”和“正”,比如“子初”、“子正”。这样就有了24个叫法,和我们现在24小时都可以对应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