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水温低,鱼的习性也随之改变,像常见的鲶鱼、黑鱼等肉食性鱼,已进入冬眠状态,几无鱼口,北方山东等地依然有摄食*的仍是以鲤鱼、鲫鱼为主。而鲤鱼体型大且生性谨慎,垂钓有一定的难度,关键的是水域的大部分面积很少有鲤鱼活动的痕迹,那么鲤鱼都藏在哪里了呢?确定鲤鱼的位置,是垂钓的前提、基础,本文的重点便是探究冬季鲤鱼的分布规律,为冬钓鲤鱼提供一个理论依据,整个过程主要分为两步。
第一步:水温及溶氧量对鲤鱼分布的作用首先,溶氧量与水温是影响鲤鱼分布的两个重要因素。先说溶氧量,决定水体溶氧量含量的是气压,夏季气压低溶氧量少,所用夏季阴雨天气水体的中下层缺氧,以至鲤鱼呼吸困难,常有浮头的现象发生;冬季则不然,气压高水体的溶氧量多,另外鲤鱼受低温的影响,活性低、呼吸频率明显下降,对氧气的需求量减少,所以在冬季不结冰的水域,少有鲤鱼缺氧情况的发生,因此冬季大水面不结冰的水域,与夏季不同溶氧量对鲤鱼分布的影响微乎其微,可忽略不计。
再说水温,水温对鲤鱼分布的影响是多方面,有直接的、有间接的。20℃—30℃是鲤鱼最适宜的水温范围,鲤鱼通过身体的侧线感知水温的变化,一点水温过高或过低,鲤鱼的活性和摄食*均会受到影响。当水温与最适温度温差超过5℃时,鲤鱼趋温性的驱使,会向最接近适宜水温的水层游动,具体冬季游向那个水层,下文介绍。
水温除去影响鲤鱼的活跃水层外,还对鲤鱼在水域整体的分散、聚拢状态有不小的作用。美国内布拉斯大学与明尼苏达大学联合研究发现,当冬季水温低于10℃时,鲤鱼有先前的四处分散的状态逐渐聚集、靠拢,并且这种靠拢的位置在大的水域,会存在多个,但并非均匀分布或居中分布。
第二步:水底环境及水层对鲤鱼分布的作用上文是水温溶氧量对鲤鱼分布的影响,当水温高于10℃时,分布相对分散;水温低于10℃时,鲤鱼的分布相对集中。而北方深冬大部分水域是低于10℃的,那么分布相对集中的鲤鱼,具体的位置又在哪里呢?
鲤鱼喜欢栖息、逗留在水底凹凸不平、沟壑丛生环境复杂的水底,讨厌光滑、平整的水底,这与鲤鱼嘴唇厚大、善于拱食的习性有一定的关系。冬季水温急剧降低,夏秋季节活跃的浮游生物无法适宜低温环境,大部分消亡殆尽,因此水质变清澈了许多,但鲤鱼的食物也大量减少,而沟壑众多的水底常有残存的食物积累,进一步延长了鲤鱼栖息的时间。
沟壑丛生的水底并不少见,那么是否都有鲤鱼的栖息呢?显然不是,这涉及到了水深、水温的变化关系。冬季水温受阳光辐射、风向、风力、周围树荫等多方面的影响,而水下3米处的位置水温相对稳定,当阳光辐射强弱转换时,3米以上的水层水温不断随辐射能力升高或降低,而3米水下的水温相对稳定,并且随深度增大而提高。正如前文所讲,鲤鱼对水温变化极其敏感,当冬季短时间水体温差变化超过5℃或水温低于10℃时,鲤鱼常栖息到3米以下的水域,基本以贴近水底为主。
写在后面本文从水温、溶氧量对鲤鱼习性、生活环境的影响,同时结合鲤鱼栖息场所的要求,层层推进,不断深入,描述了鲤鱼在大水面的分布特点:当水温高于10℃时,鲤鱼较为分散,本文不再详述;当水温低于10℃时,鲤鱼会向3米以下、水底凹凸不平的水域靠拢,分布相对集中。既然如此,冷冬野钓时,钓鱼人可用海竿或阀杆向满足上述条件的水域抛竿,而钓鱼人又无法目视水底的环境,所以只能通过不断的抛竿、长时间的摸索,一旦在某个水域接连上了几条鲤鱼,基本可以确定这是鲤鱼的聚集、栖息地,可向这个钓点投掷窝料,聚集更多的鲤鱼,同时起到了养窝的作用。
原创:野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