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糊是书画装裱过程中重要的黏合材料,也是书画装裱优劣及成败的关键。书画裱件出现的虫蛀、霉变、瓦患、翘曲、中空、重皮,无不与浆糊的调制水平、使用技巧有关。因此,历代装裱家和收藏家,都对制糊、养糊、调糊和用糊极为关注。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装褙裱轴》一章中强调:“凡煮糊,必去筋,稀缓得所,搅之不停,自然调熟,余往往入少细研薰陆香末,出自拙意,永去而牢固,古人未之思也。”明人周嘉胄在《装志》“用糊”一节强调,“裱之于糊,犹墨之于胶,
墨以胶成,表以糊就,胶用善,则灵液清虚;糊用佳,则卷舒温适,调用之宜,妍媸赖”。由此可知,我国书画装裱早在唐代就对用糊有了比较明确的技术规则,并对去筋、浓稀度、操作、火候、防腐、防虫等都有具体要求和一套规范的工艺规程,把浆糊使用适当与否视为裱件质量优劣的关键。因此做为一个书画装裱师,善于用糊,包括制糊、养糊和调糊等内容是必须要掌握的技巧。装裱用糊,由于地区不同,用料不同,制作方法也各异。大体上说,有粉浆与面浆之分。
一.粉浆的制作
▼(一)洗制小粉素
又称洗粉,就是将面粉中的麦皮和所含的面筋等杂质提出,留下淀粉,以备制糊的过程。北方地区因为天气干燥,如果不提取面筋,会使浆糊胶性太强,凝固力过大,且易发酵、发霉、发涨,从而使裱件反卷、招虫并出现霉点。将面筋提出来后,即可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洗制小粉的方法:用富强粉1公斤放入盆内,加适量的水,揉成面团,不能太软或过硬(比包饺子所用的面团稍软一点为宜),太软在洗粉的过程中面团容易零碎,不成一体,而过硬又不宜洗粉。面团要反复多揉几遍,面团和好后,可盖上湿毛巾稍等片刻,约15分钟左右,称之为“醒面”这样可以使面粉颗粒得以充分溶解,面粉成分有了凝结的过程,洗起来比较顺利。将醒好的面团放入盛清水的面盆中,用双手慢慢抓洗。注意不要将面团抓碎,边抓边捏和,以免面筋遗落在粉水中使面团始终保持一个整体。面团在水中抓洗,淀粉便溶于水中,将洗出的淀粉水倒入细箩中,并用手在
细箩底部旋几遍,使淀粉水过滤到另一盆中,再将清水倒入盛面团的盆内继续抓洗。如此反复几次,直至淀粉洗尽,剩下的只是面筋为止。也可以将面团放入较薄的白布内扎紧,浸入冷水盆中揉洗,渐渐揉出白汁。将揉出的白汁倒入另一缸内沉淀,然后在原来盆中加清水继续漂洗,至使布包内揉不出白汁为止。再将布包内的面筋取出,将布包洗净晾干,以备下次用。然后,在洗出的淀粉水里加2钱明矾,帮助沉淀,12小时后倒掉黄水,换上清水,反复几次,直至淀粉浸水变清,说明淀粉筋性已失,即可作为制糊原料。如果暂不需要制浆,淀粉可用水浸或晒干保存,水浸可隔些日子换水一次,防止淀粉发酵变质,冬季则应防冻,称之为“水浸法”。也可以将淀粉取出晒干。为了保持清洁,应在粉子上面罩盖一层纱布,以防蚊蝇停落。刮风天尘土多,不宜置晾。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因捂盖或潮热而出现霉变。晾*粉子,存入容器里,防其受潮。
▼(二)制糊
又称制浆,现在多采用水冲法和锅熬法这两种方法。
※1.水冲法
将洗好的淀粉,去掉浮水,用浆棒搅匀,使之成为粥状,就是术语中所说的“浆头”。如果是干性小粉,可按5:1的比例用水搭配。为确保制糊质量,在将水与粉混合搅成粥状后。随后用3500毫升左右的沸水用水壶边冲边用浆捧按顺时针向一个方向搅拌,直至浆糊由薄变稠并呈乳黄色,停止冲水,继续快速不停的按一个方向进行搅拌,直至搅拌均匀,浆糊出现小气泡,浆面光亮,用浆棒挑起浆能够拉丝为止。新冲制的浆糊不能当时使用,隔日使用最为理想,因为那时淀粉的分子得到充分的溶解。
冲制浆糊要十分注意火候和稠稀度。一般认为装裱所用的浆糊以九成熟为最理想,太熟(过火),浆糊有一层鸟光,亦失去黏性;不熟(欠火),浆糊没有光泽,也拉不起浆丝,会影响浆糊的黏度。如果冲制的过稠和过熟,其浆性太大,往往含有小疙瘩,会影响使用。冲制浆糊的生熟程度和稠稀程度也要因季节和地区而异。在气温较高的季节和南方地区,浆糊可冲制的稍熟一点,因较稀和欠火候的浆糊更容易发酵;而在气温较低的季节和北方,浆糊可冲制的稍稀一些,火候稍欠一些,才便于使用。
(按顺时针方向不断搅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