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一定要坚持积极正规的医学治疗,比如,按时按量吃药,如果吃药已经很长时间了,超过一两个月了,患者还是这种状态的话,那么可能需要去复诊,请精神科医生考虑是不是有必要换药或者加量,等等这些问题,让医生去解决,要尽快让这种抑郁状态得到改善之后,能够正常的和家人交流的时候再去谈比较正式的问题,家属需要耐心、需要等待。
而且,以上这种情况,家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观察患者有没有轻生、有没有自伤、自残倾向或者行为,一定注意保护患者的安全。
第二、不否定、不挑剔、不抱怨家属在和抑郁症患者谈话交流的时候,要注意做到这三个“不”,不否定、不挑剔、不抱怨。
因为,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都有自我否定的倾向,有自责、自罪、内疚的症状,有的甚至有绝望感,毫无信心,看不到任何希望,感觉自己一无是处.....等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家人再否定他,再挑剔和抱怨,对患者来说是二次伤害,因此,一定要避免不要轻易否定他,也不要在他面前抱怨或者挑剔他的一些行为。
比如说,白天怎么总是睡觉啊?为什么不去工作呀?为什么不学习呀?等等这样的话题、这样的内容,尽量不要说,这样只会对他形成更大的伤害,让他更无奈甚至绝望,让他感觉自己真的是一无是处了,如果病情很重的话,还可能加剧患者自伤和轻生的想法,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倾向。
因此,要注意在抑郁症患者面前不要否定,不要挑剔,也不要抱怨,这一点非常重要,能更好的保护抑郁患者,也能让关系保持容恰。
作为亲属,要尽量地、积极地去安慰患者,要多表达自己的理解,包括理解患者现在的症状。
比如说,如果患者起床起得很晚,这时你可以说,没事的,休息好是很重要的!这样对他是一种安慰,他也会减少自己地自责,对于治疗是有积极作用的。
如果患者长时间不想做事,或者是抑郁的孩子不想上学,你可以这样说,没事的,不要自责,等以后病好了,想工作的时候再做,想学习的时候我们再回学校,等等。
这样的表达,会减少患者的痛苦,对他改善状态,提升信心也有非常大的积极影响。当然,这些表达,应该是家属发自内心的想法,家属自己也要接受这些现实;同时,要在观察到患者有顾虑时才说这些,如果过多的说这些话,也可能对患者造成心理压力。
爱和包容,也并不光是上面的这些安慰、理解或者支持,也可以这样对患者说,你能帮我做一些事情吗?如果可能的话,患者会愿意帮你去做事情的,这是患者对爱的反馈,这样也就起到了作为家属想让他多活动、多做事的这些目的了。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抑郁症患者和家属之间的爱,不要成为一种道德约束,不要用爱来绑架另一方,如果这样双方都会增加痛苦。
比如,家属一定不要这样说,我对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就不能帮我做一点事情吗?这就是用爱来绑架,这样会增加患者的自责或内疚感。
其实,患者有时候并不是真的不想做事,也不是不想改变现状,而是抑郁的症状约束了他,他(可能)做不到。然而等他健康了,抑郁症好转之后,这些就不是问题了。
最好不要强加给患者别人的建议,实际上,家属建议的很多事情或者道理,在患者没有得病的时候,或者在他康复之后,可能都是很简单的内容,患者也能接受,甚至在他得病期间,他也能理解,但是他可能就是做不到。
或者,对于家人的建议,患者虽然情感上愿意接受,但是在生理、心理方面都会感觉很痛苦。
所谓的协商是怎么做呢?你可以这样说:
你觉得你还能做些什么努力吗?
我陪你出去走一走,好吗?
你觉得.....怎么样?
某些事......你愿意做吗?
你可以在状态较好的时候去了解某一个治疗方法吗?
我们晚上一起探讨....好吗?
我们可以一起做....这件吗?
.....你看这样行吗
以上这些,就是在商量,是协商,同时也是建议,这样可能不会给患者造成进一步的心理压力。如果得到拒绝或否定,没关系,接纳拒绝和否定的结果,继续保持包容和持续的爱。
这样,慢慢的,患者也会积极的愿意去尝试,如果一旦尝试失败了,家属也不要去指责他,也不要去抱怨和否定,慢慢的就一次一次的再去尝试,再去建议,会有好的结果的。
以上,是与抑郁症患者谈话时要注意的四个方面,当然,还要强调我们之前讲到的,接纳,是帮助抑郁患者的前提,如果能完全接纳是最好的。要做到充分的接纳,就要深入的了解抑郁症的病因和症状、特点,以及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和过程。
在以上基础上,抑郁症患者会慢慢的理解、接受别人的建议的。我们说的四个方面是:
第一、找合适的谈话时机;
第二、做到“三个不”,即不否定、不挑剔、不抱怨;
第三、爱和包容;多安慰他、多鼓励他、给他时间;
第四、要协商和适当的建议,不要强加建议。
祝各位读者快乐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