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土豆做的菜团子,东北土豆菜团子怎么和面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6 10:49:32

黄泥打的墙,茅草苫房盖,木格子窗;红辣椒串子、紫高粱把儿、黄玉米吊子……

走进四大坊民俗文化村,仿佛走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东北,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诉说着老东北的曾经。

四大坊民俗文化村位于海伦市福民乡众福村,总规划投资1500万元,总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4月10日开始动工建设。

村支书吴关龙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儿时的种种画面时时温暖着回忆,能不能再回到老东北,让“昨日重现”?

吴关龙的想法得到乡党委的支持,于是一个民筹民建的民俗村工程,去年末就开始酝酿。 10月19日,记者走进民俗村,但见修路的修路,建房的建房,到处是红红火火的修建场面。

“抢救”老物件“打涝”旧民俗

村头一座农家院,已初见模样,三间土坯房,坐北朝南,房西头一个椭圆形黄泥大烟囱,窗户下是草编的鸡窝,木门木窗,土墙土院。推门进屋,东西屋两铺大炕,棚和墙糊满老式印花纸,炕上有苇编的炕席,几口古红色的大木柜,斑斑驳驳,刻满了时光的痕迹,柜子上,一台老式收音机,旋开扭,居然还能播放节目。灶下火苗滋滋做响,老火炕上,竹编的针线笸箩,笸箩里一双做好的白口纳底儿黑布鞋……

吴关龙说,民俗村还没开始建设,老物件的收集就已经开始,村民李振良80多岁的老母亲一下子捐出20多件老物件,看着沉睡的老柜子、老家什“重见天日”,老人老泪纵横,这些记载着她年轻时回忆的东西,是她割舍不掉的宝贝,几次搬家,家人怎么说,她都不肯扔掉。 最难得的是老人手里居然还保存着一部分糊墙糊棚的印花纸,吴关龙如获至宝,专程跑到哈尔滨,“复制”了一批。老物件的收集,一直在进行,截至目前已经收集了条桌、木椅等生活用具100多种,点葫芦、大木犁、马套包等生产用具50多种。

民俗旅游经济初见雏形

村口一幅规划效果图上,绿树成荫,鲜花处处,吴关龙说,民俗村不是建在空中的楼阁,而是众福村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按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规划设计了草编厂、柳编厂、布鞋厂3个手工工厂,一方面打造旅游纪念品产业,一方面解决村里妇女们家门口就业的需要。

造福于村民的项目,村民们自然拥护,村民张丽芹倒出半间房给布鞋厂,布鞋厂春起就开工了,村民王艳菊把家里的地交给丈夫种,自己到厂子做鞋,“一天100多块的收入呢!” 民俗村还在建设中,就已经有“游客”慕名前来,10月15日,省文联副主席计世伟带队的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民俗村调研组来到正在建设中的民俗村,专家们饶有兴致地参观体验,并留下意见和建议:保留原有的“活标本”,还原黑土地的农民生活,让游客们体验当地的“最炫民族风”。

“穿越”时光品尝老滋味

有荷塘、有鱼池,更有粉坊、磨坊、酒坊和油坊,这就是民俗村取名“四大坊”的由来。

感观上,让人“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老东北,吴关龙说,也要在口味上让人们重拾记忆,民俗村收集东北土法,制作土特产,说得记者好奇心大起,于是午饭就在老东北民宅里进行,土豆磨糊、年糕饼、菜团子……

吃过的没吃过的老东北风味摆满桌子,一桌人眼睛和手都不够用了,离开饭桌时都叫吃撑了。

曾几何时怀旧旅游,成为一种新风尚,小村支书吴关龙精准地踏上人们需要的节拍,走进民俗村,随怀旧情绪一点一点被激活将是小村的发展。 让我们共同期待,明年6月,四大坊民俗村与游客见面的那一天。

特约记者 马明超 本报记者 安雅心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