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板支撑:对地下室较厚底板、大梁等属大体积混凝土的后浇带,两侧必须设置专用板和支撑以防止混凝土漏浆而使后浇带断不开,对地下室有防水抗渗要求的还应留设止水钢板或作企口模板,以防后浇带处渗水。后浇带支撑,应保留至后浇带混凝土浇筑且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逐层拆除。
1. 定义:通过在结构预设的后浇带部位浇筑补偿收缩混凝土,减少或取消后浇带和伸缩缝、延长构件连续浇筑长度的一种措施。
2. 设置位置及要求:a)膨胀加强带要求设置在混凝土收缩应力发生的最大部位,一般也就是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在长度和宽度方向上各每间隔30m~50m设一条加强带,带宽1.5m。带的两侧上下层钢筋之间设置直径6mm钢丝网,网格尺寸为35x35mm,两端分别绑扎在上下层钢筋上,将带内混凝土与带外的分隔开。
b)膨胀加强带外混凝土设计强度按设计要求,高效能膨胀剂掺量为8%~10%(等量替换水泥) ,带内混凝土设计强度应比带外设计强度提高一级,高效能膨胀剂掺量为12%~13% (等量替换水泥) 。带内的比带外的强度提高一级是为提高膨胀加强带的抗拉强度,防止混凝土在最易开裂的部位开裂带内掺高效能膨胀剂量比带外混凝土高效能膨胀剂提高2%~3%,从而提高最易开裂部位的混凝土的膨胀率,消除该部位混凝土内的拉应力,避免开裂。
3.可用膨胀加强带代替施工后浇带的规范依据:据《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178-2009中,4.0.3条知:大体积、大面积及超长混凝土结构的后浇带可采用膨胀加强带的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膨胀加强带可采用连续式、间歇式或后浇式等形式(见图4.0.3-1~图4.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