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试验准确么,ot试验结果怎么看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6 12:07:04

小儿发热的辨治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方法、中药、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作者:汪永红

发热是小儿疾病常见的症状。临床上常常有这样的患儿,在外感高热消退后,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的低热,检查相关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均正常,患儿没有明显的不适,精神状况良好,西药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另有一些患者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往往持续高热1~2个月不退,西医诊断原因不明而难以治疗。因此这些患儿往往投治于中医。

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王霞芳主任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是第三届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她对发热分别从伤寒六经或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施治,对低热、久热不退者往往有较好的疗效。

ot试验准确么,ot试验结果怎么看(1)

1 太阳中风,营卫不和

若低热起伏,头晕乏力,盗汗较多,舌红苔薄,脉细小数,属营卫不和,营弱卫强,宜桂枝汤加味治疗。

案例:樊某某,男,7岁,2003年5月7日初诊。反复低热9 d。晨起体温37.1 ℃,入夜体温38.1 ℃,咽红痛,自觉头晕乏力,动则汗出,盗汗,纳可,口臭,大便偏干。体检:咽红,扁桃体增大,两肺(-),舌红、苔薄腻,脉细小数,血常规正常。

诊断为感冒,低热,辨证属营卫不和,内热未清。治宜调和营卫,兼清里热,方选桂枝汤加味。处方:桂枝3 g,白芍6 g,甘草3 g,生姜3 g,红枣6 g,桔梗6 g,炒大力子10 g,连翘9 g,杏仁9 g,薏苡仁20 g,青蒿9 g,黄芩6 g,太子参6 g,南沙参10 g,炒莱菔子10 g。服4剂后,体温转平,盗汗好转,唯口臭便干未除,再以上方加减巩固之。

按语:本例患儿素有内热,汗出腠疏导致营阴受损,营卫不和,营弱卫强,低热起伏,选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青蒿、黄芩清里热,桔梗、炒大力子利咽消蛾,连翘、炒莱菔子清肠通便,再加太子参、南沙参益气扶卫固表。

2 太少同病,少阳郁热

若发热不退,寒热往来,舌红、苔黄腻,脉细弦,属表证未解,内传少阳,邪郁于少阳,治宜和解太少,柴胡桂枝汤出入。

案例:王某,女,13岁,2000年12月24日初诊。反复发热2个月,以高热为主,午后先寒战后发热,高达40 ℃,服“美林退热糖浆”后得汗大出,凌晨热退,午后热又升,伴头晕畏寒,已住院10 d。全身体检、血液细菌培养正常,血沉48 mm/h,CT示肝脾轻度肿大。患儿胃纳尚可,大便偏干,舌红多刺,苔微黄腻,脉细弦数。

诊断为发热待查,辨证属表邪未解,内传少阳,拟柴胡桂枝汤加减。处方:柴胡6 g,黄芩9 g,桂枝3 g,青蒿9 g,炒白芍6 g,甘草3 g,生姜3 g,红枣6 g,太子参6 g,薄荷(后下)3 g,竹叶9 g。服3剂。

2000年12月28日复诊,高热退后未再反复,神振纳增,微微盗汗,大便偏干,苔薄而润,脉转细软。久热虽退,元气已虚,继以益气扶元润燥,方用参苓白术散加杏仁、栝楼仁、火麻仁为治。

按语:患儿发热虽2个月,从六经辨证属表证未罢,已内传少阳,选用柴胡桂枝汤两解太少,以和解少阳为主,使病邪自少阳转出太阳,汗出而解。

ot试验准确么,ot试验结果怎么看(2)

3 太阳表里同病

若发热不长,伴鼻塞流涕,大便稀薄,次数增多,舌苔白腻,属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表里同病的蓄水证,应用五苓散加味治疗。

案例:邵某,女,12岁,2003年5月7日初诊。患儿低热2 d,体温37.7 ℃,自觉头晕,鼻塞,晨起流涕喷嚏,不咳,大便稀薄,2~3次/d。素有疳积,形矮体瘦,舌红、苔薄白腻,脉细小数。

诊断为感冒,表证未解,水湿内停。治以解表清热,利水渗湿,用五苓散加味。处方:桂枝3 g,焦白术10 g,猪苓10 g,茯苓10 g,泽泻9 g,炙甘草3 g,炒党参9 g,黄芩6 g,青蒿9 g,炒扁豆10 g,炒山药12 g,生姜3 g,红枣6 g。

服5剂后低热已退,头晕缓解,便秘已2 d,舌红、苔薄白,表证已解,里滞未化,上方去桂枝、泽泻、扁豆、山药、生姜、红枣,加连翘9 g、炒莱菔子10 g、炒白芍9 g、炒枳壳9 g、大腹皮10 g等理气消导通便之药,再进7剂以健脾开胃,理气通便,清热。

按语:本例患者素体脾虚,新感外邪,太阳表证未解,外邪内传,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表里同病,用五苓散急则治表,温阳化气,利水渗湿,另加党参、山药、扁豆健脾益气,治素有之疳积,加黄芩、青蒿以清里热。

4 里热蕴郁,湿热不清

若低热时间较长,多发生在夏热季节,或伴口臭,纳呆,大便干结,舌苔厚腻,则属里热蕴郁,湿热不清,治用藿朴三仁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案例:李某,男,7岁,2003年5月19日初诊。患儿午后低热1个月,体温37.5~37.7 ℃,至夜不退,晨起热平,经抗生素治疗无效,无咳,纳可,二便正常。既往有低热史,血常规正常,舌红、苔微黄腻,脉小数。

证属里热蕴郁,湿热不清,治宜清热化湿,芳香辟秽。处方:藿香10 g,佩兰10 g,厚朴6 g,杏仁6 g,薏苡仁30 g,青蒿9 g,白薇9 g,黄芩6 g,猪苓10 g,茯苓10 g,甘草3 g,青皮3 g,陈皮3 g,另甘露消毒丹6 g(包煎)。7剂药后低热基本消退。

按语:本例患者素有低热史,辨证属里热蕴郁,湿热不清,治宜芳香化湿,兼清里热。

ot试验准确么,ot试验结果怎么看(3)

5 热病日久,气阴两虚

若体虚多病,感染性疾病后期,发热持续,伴口干,自汗,盗汗,舌红赤少苔,脉细数,属热病日久,气阴两虚,宜青蒿鳖甲汤、生脉饮加减。

案例:李某,女,12岁,2000年9月27日初诊。发热40 d。患儿不明原因连续发热40 d,须服退热药,热度方渐降,5 h后又寒战高热,已住院35 d,检查血沉68 mm/h,OT试验阳性,腹部B超及CT检查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拟诊为发热待查、结核病待排。除抗菌素外已用抗痨药1周,未收效。

就诊时见患儿体胖形高,面色萎黄,唇甲淡红,热高神清,咽红微咳,纳可,大便三天一次,舌胖红、苔白厚腻,脉浮濡带数。证属邪热久羁,表证未罢,先拟和解通阳退热,柴胡桂枝汤出入,治后仍壮热不退,反而便下清稀3次/d,畏寒,神静,脉沉细,故辨为少阴发热,选用附子汤加减治疗未果 。

再诊时纳转呆,神萎乏力,苔薄白腻,热发则寒热往来如疟状,邪热与湿胶滞于里,证属湿温,改用达原饮出入和解、燥湿、退热。处方:草果6 g,常山6 g,黄芩9 g,焦白术9 g,党参10 g,柴胡6 g,厚朴6 g,青蒿9 g,白薇9 g,姜半夏9 g。服3剂。

复诊时,发热如前,服退热药后12 h热又升,神萎肢软无力,舌前部苔净、中薄白、根黑腻,舌转红绛,脉沉细尺弱。湿浊渐化,久热气阴虚耗,邪已入营,转拟青蒿鳖甲汤出入。处方:青蒿10 g,炙鳖甲12 g,党参12 g,西洋参15 g,白薇9 g,川贝母6 g,象贝母10 g,生地黄10 g,石斛10 g,玉竹10 g,卷心竹10 g,滑石(包煎)30 g,甘草5 g。

服3剂。药后汗出遍身,热退净,神振纳增,舌绛、苔薄微腻,药中病所,效不更方,继上方去玉竹、川贝母、象贝母,加当归、黄芪益气扶元,滋阴祛热。连服2周,余邪已清,恢复上学。

按语:该患儿发热已久,先从伤寒六经辨证,选柴胡桂枝汤出入和解通阳退热,3剂后寒热未解,神静不躁,大便溏薄,脉反沉细,恶寒甚,疑为邪入少阴,阴寒内盛,改用附子汤温里散寒,加青蒿、白薇欲领邪外出以退热,但未奏效。

两诊均失败,思其舌质红苔仍白腻,纳反呆,神萎,寒热往来如疟状,此乃湿温,邪热与湿胶滞于膜原,蕴结难解,欲从六经辨证,必成败笔。

改从卫气营血辨证,速投达原饮加减,疏利透达膜原湿浊之邪,3剂后湿浊渐化,发热未退,惟舌转红绛,为温邪已入营阴,久用药物发汗,促使气阴亏耗,呈温病后期之虚热,以青蒿鳖甲汤滋阴清营,透泄邪热,重用西洋参益气扶元养阴,3剂后壮热即退。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